还原论和演变生论的“认识纠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还原论和演变生论的“认识纠缠”
  根据哲学概念、或事物普遍属性的“对应原理”,我们可以粗略地将经典力学和相对论归属为“还原论”、或还原主义的哲学思潮,将量力学和信息论归属为“演生论”、或演生主义的哲学思潮。经典力学和相对论没有完全排斥演生论的哲学观点,而是与还原论的哲学思想存在更多、更强的关联;同样,量力学和信息论没有完全排斥还原论的哲学观点,而是与演生论的哲学思想存在更多、更强的联系。尽管物理学家借助现代的数学工具构建了纷繁复杂的粒物理和天体物理的模型,他们普遍相信物理学研究的“数学主义”,极力摒弃物理学研究的“哲学主义”,但是,物理学家在宇宙学的研究中提出了“人择原理”,在量物理学的研究中构建了“演生论”,用人择原理来描述宇宙的演变进程,用演生论来刻画量效应的发生,他们在物理学本源性的探究中又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哲学思辨的领地,形成了“数学方法为主,哲学方法为铺”的研究手段。

  物理学首先是一门寻求数学解释的、以物质、物质的属性和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现代物理学日益变成一门用数学符号描述的自然科学,物理学其次才是一门寻求哲学解释的、研究物质结构、物质演变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本作者发现,在可以理解的经典力学和相对论世界,我们能够发现不可理解的成分,而在不可理解的量世界,我们能够发现可以理解的因素。可以理解的经典和宏观世界给我们带来了不可理解的认识,在不可理解的量世界给我们带来了可以理解的认识,这是主体的人和客体的自然相互影响的“认识辩证法”,什么是“广义测不准原理”?它指的是在我们已有的认识世界包含未有的认识,在我们未有的认识中包含已知的认识,认识的纠缠原理造成了广义测不准的现象。人类的科学认识不会停留在人类现有的认识能力和实验水平的历史阶段上。

  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之前,“还原论”一直是经典物理哲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潮,物理学家从未放弃在物质结构中寻找最粒的努力,从物质最组成的分到原,从原到原核和电,从原核到质和中,从质和中到夸克,研究物质结构的物理学家坚信一种“物质无限可分”的理论假设,按照这种物质层级无限划分的理论预设,我们可以认为没有最的基本粒,只有更的基本粒,就好像目前的一些地产思想家宣称的那样,没有最高的房价,只有更高的房价,难道物质结构“没有最、只有更”和房价“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在无限的含义上符合宇宙哲学的“等效原理”?物理哲学的“还原论”指的是物质世界是由最简单的、不可再分的基本粒组成的,宇宙的“大厦”则是由这些最的“砖块”构成的,物理哲学还原论的科学体系建构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论”和英国经验主义自然哲学家牛顿的“微粒”基础上,在十七、十八世纪进一步发展成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和笛卡尔认为自然世界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甚至可以将人本身看成是一部复杂的生物机器,自然和人体结构的机器可以分解成各个“部件”,还原之后的“砖块”重新结构成宇宙的大厦,同样,还原之后的“部件”可以重新组合人体的机器。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是还原论的始祖,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原是构成万物的不可分割的最单位,“原”在古希腊语中是不可进一步分割的含义,原和虚空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我们的物质世界,原是一个致密物构成的球体,在致密物充填的虚空中**。德谟克利特甚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某种精致的原构成的,当组成灵魂的原由于生命的死亡发生分解、分撒时,人的灵魂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生命是原的结合,而死亡是原的解体,我们发现作为自然哲学家的德谟克利特和现在的一些量生物学家的观点是一致的、等效的,这些量生命学家认为量具有某种意识的属性,量的“自由意志”导致了人类意识的产生,量物理对称的美最终产生了人的审美感受。除了应用“等效原理”,我们还需应用“差异原理”来解释德谟克利特的“原灵魂论”和现代一些量神经物理学家的“量意识论”之间的差别和转换。德谟克利特在原论中表述的还原论对东西方的近现代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哲学家培根、霍布斯、笛卡尔和科学家伽利略、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创建和发展,还原论形成了一套哲学和科学的思维体系和方法,在近现代数百年的哲学和科学探索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我们今天在中学和大学学习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医学主要体现了还原论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比如:细胞是生命物质最基本的单位,尽管量生理学已经深入到分和原的层面,但是,还原论的思维模式让我们获得了对生命本质的基本认识。

  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之后,“演生论”逐渐成为量物理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潮,还原论的自然哲学思想在量力学的实验事实面前遇到了解释学的困境,物质结构的孤立性和无限可分性与量世界的图景产生了冲突,世界的本源由量构成,量**常是难以还原、不能孤立生存的,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系统,不能将量态的复杂组织还原成一个简单、孤立的粒体系,由量构成的宇宙造就了一个整体性生存和演变的历史,量世界的生存和演变会受到各种微观因素的干扰,甚至受到人们观测行为的直接影响,或者真实的量还原过程在量物理的实验中难以实现,我们在经典的物理世界中能够实现的“还原论”在量物理的世界中难以实现,这是由“还原论”转换为“演生论”带来的改变。量世界的整体联系,各个量的“波粒二象性”和在大数量上表现的“长程量纠缠”特性构成了“演生论”的理论基础。物质的无限分割在还原论中没有任何问题,物质的无限分割在演生论中则是一个需要证明的问题,不仅量本身层级的分割是一个问题,而且将量之间的关联进行分割也是一个问题,量纠缠的体系具有不可分割性。

  宇宙的物质和时空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万物相互作用的整体,在物质和时空的内部,我们看不见的微观粒聚合成一个量态的世界,它们不断地生存和涌现,不断地产生和消亡,量的行为符合量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我们不可能同时精确地测量诸如一个电的位置和动量,或者我们不能将一个电的位置和动量分割开来,一方面获得一个电的精确位置,另一方面又同时获得一个电的精确动量,经典力学可以将一个宏观物理的位置参数和动量参数分割开来,同时获得一个宏观物体的精确位置和精确动量,但是,量力学指出了量层级和量属性的不可分割性,我们必然要在整体和联系、多重和动态的图景上理解量的行为,量力学告诉我们:理解单个量和量的单个属性往往没有意义、不可行,作为量物理的基础哲学理论不是还原论,而是协同论、系统论和演生论。麻省理工学院的华人理论物理学家文刚和他的同事在凝聚态物理学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基本的事实,由大量的基本粒构成的复杂聚集体产生了新的属性,这些属性不能通过少量粒的还原和叠加而获得,要理解凝聚态物理的概念、规律和原理需要我们应用哲学演生论的思维和观点。在文刚教授创建的凝聚态物理的“拓扑序理论”中,不仅还原论的哲学观点荡然无存,而且像光和电一类的基本粒失去了物质存在的意义,它们只是时空凝聚体流变中一个个微的“漩涡”,量比特在长程量纠缠中产生了光和电。还原论和演生论在历史和现实的科学背景下发生了“认识纠缠”,这让我们明白一个真理:不是哲学退出了科学,而是哲学一直活跃在科学家的头脑中。

  (邓如山2017-9-18邮箱:deepmind_123@163.)

  (betweeionismaheenesis)

  ..,首发v*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