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世界太远,我想去穿越”
量纠缠和广义相对论不再是一种用于预测的理论工具,它们在多次反复的实验中得到了检验,量纠缠原理正应用于量通信工程的领域,而广义相对论预言的“时间延迟”原理已经应用到GPS全球定位系统中时间误差的校核运算。“时间延迟”是一种“时间稀释”或“时间膨胀”现象,比如:当我们乘坐的宇宙飞船从地球飞行到太阳的引力场时,由于太阳远大于地球的引力强度,我们在太阳引力场经历的时间变化要比在地球引力场慢了很多。广义相对论概念的“天上一日,地下千年”可以转换为我们对“时间旅行”概念的体验,比如:当乘坐的飞船从太阳、太阳系、黑洞的边缘飞回到地球时,我们不是同时性地返回到地球的“现在”,而是飞越到了地球的“未来”,就好像我们没有经历地球年代的20世纪,直接进入到地球年代的21世纪一样。广义相对论的前提条件是运动物体的速度以光速为限,从广义相对论原理不能推断“时间倒流”的可能,一些“放飞思想”的物理学家推测了从“现在”到“过去”的时间旅行,他们设想当物体的运动速度超过光速时,我们乘坐的飞船会神奇般地从现在回到过去的时刻。我们不能旅行到时间的过去,不能修正历史的错误,颠覆历史的进程,但是,为了接见22世纪的****,我们可以选择21世纪的外太空旅行,当我们从外太空返回地球时,恰好会赶上22世纪某位****的就职典礼。
量纠缠和广义相对论概念的终极应用指向了“时空穿越”,从人类诞生的时刻起,仰望星空的一代又一代的地球居民没有停止“星际穿越”的遐想和诗意的追寻,直到人类科学和逻辑思维发展到20世纪,人们才发现了两种科学概念的时空穿越,一种是广义相对论概念的,另一种则是量纠缠概念的。两种科学概念的星空穿越符合“等效原理”和“差异原理”的联合解释,量纠缠现象是真实存在的,纠缠量之间的信息传递超过了光速,当量信息的传递速度超过光速时,科学家没有发现“时间逆转”的发生,没有看见任何一个粒从“现在”回到“过去”,将重新经历一次从“过去”到“现在”的历史演变。量信息传递的超光速性不意味着“移人术”和“移物术”这种瞬间移动的可能,科学家一直在设想和设计量纠缠概念的瞬间移人、移物的可能,但是,量信息传递和粒、物体的即刻传递不具有“等效原理”意义的一致性,“量移物”、“量移人”概念基本上停留在科学幻想的场景。广义相对论的光速极限是真实存在的,根据相对论的数学关系表达式,当我们乘坐的飞船接近光速时,对飞船加速的发动机的功率必须随之加大,飞船的质量会加大到无限的程度,这在飞船的飞行实验中不可能做到,但是,在诸如:美国的费米实验室和欧洲大型强对撞机的加速器中,科学家可以将粒的运动加速到光速的99.99%,不可能通过加大实验装置能级的方式将粒的运动加速到超过光速,目前的实验证明了粒和飞船的速度不能超越光速的界限。
量纠缠和广义相对论概念的“时空穿越”只有形式上的“等效关系”,只在帮助人类实现星际穿越的目的上符合“等效原理”的注释。量纠缠与“时间旅行”的概念无关,量纠缠的信息传递虽然超过了光速,但是,量本身和量信息都没有在时间之轴上回到过去、奔向未来的可能,量信息的瞬间传递不是利用了时间延迟的相对性原理,实际上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时间延迟效应似乎对量信息的传递没有产生任何影响,至少科学家还没有发现广义相对论原理对量纠缠现象的影响。科学家一直在设想未来的星际飞行通过量纠缠原理来实现飞船的瞬间转移,根本不用“劳神费力”地操控飞船,只需要将飞船“粉碎”成粒云一类的微观物质,通过粒云的纠缠性,以出发地的飞船为“募本”,在到达地的工作坊对飞船的“募本”进行复制既可。量科学家和研究广义相对论的科学家一样,对未来的星际旅行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相信一旦实现了物体的量化、或宏观物体的粒化,那么可以根据量、或粒的纠缠原理来实现人类星际航行的目的,量纠缠的瞬间移动在理论上可行,而在现实的应用上,需要解决物体团块的量化、粒化和将量、粒物体化、团块化的技术难题。量科学家相信“量移物”和“量移人”的等效原理,如果能够通过将物体粒化的纠缠方式进行远程距离的瞬间移动,那么同样可以通过将人体粒化的纠缠方式进行星际传送。本作者发现,第一:我们可以实现量信息的瞬间传递,不能实现量本身的即刻传递;第二:我们可以利用量信息的瞬间传递和“3D打印”技术在目的地复制一个出发地的物体,甚至人体,但是,人的意识和性格不可复制,每个人的意念和行为与他们经历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有关,具有不可复制性。
广义相对论与“时间旅行”的概念有关,当物体的运动速度达到光速时,物体经历的时间间隔会变慢;当物体从弱引力场运动到强引力场时,物体经历的时间节律会变慢;当天体的质量变得无限大时,天体周围的时空将被压缩到无限弯曲的程度。利用时间延迟原理,我们可以设想时间旅行,从时间间隔慢的场所进入时间间隔快的场所,这相当于完成了从“现在”到“未来”的时间旅行,而从时间间隔快的场所进入到时间间隔快的场所,这相当于完成了从“来来”到“过去”的时间旅行。时间旅行是一个相对概念,我们发现,在时间旅行的过程,任何一位旅行者不是回到“自己的过去”,奔向“自己的将来”,而是在一个场景向另一个场景的变换过程中,回到了“别人的过去”,奔向了“别人的未来”,比如:任何一位青年旅行者不可能回到“自己的童年”、奔向“自己的老年”,而是在时间旅行的过程中,回到了“别人的童年”、奔向了“别人的老年”,任何一位星际旅行者不可能在自己的一生中度过“二次、三次、N次儿童期”、“二次、三次、N次青年期和老年期”。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珍惜每一个生命的时光,广义相对论不能挽回我们逝去的时光,如果生命是永恒的,那么我们不用在道德和宗教的反思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天体物质对周围时空的弯曲能够帮助人类实现“空间旅行”,利用黑洞的物理时空属性来实现人类星际穿越的梦想,这种“弯曲飞行”的可能性应该比量纠缠的“移物术”更加可行。
黑洞是引力与宇宙学中的神奇天体,天文学家对黑洞的存在已经没有太多的争议,1916年,德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通过“史瓦西半径”的计算,预言了黑洞的存在,1963年,新西兰数学家、物理学家罗伊·克尔通过计算发现,消耗了大量氢气体的巨大恒星无法产生与自身的引力相抗衡的辐射力,巨大的恒星在生命的后期会自行崩塌,在时空巨大扭曲的压缩下转变为一个黑洞。与黑洞吸收物质的属性相反的假想天体是“白洞”,黑洞与黑洞、黑洞与白洞、白洞与白洞的假想通道就是“虫洞”,这一概念最早在1916年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弗莱姆提出,在20世纪的30年代,爱因斯坦和纳森·罗森提出了“爱因斯坦—罗森桥”的假想概念,“虫洞”因此又被物理学家称之为“爱因斯坦—罗森桥”。尽管物理学家不能在实验室人为地制成一个“虫洞”,天文学家在黑洞与黑洞的所在星系,在双黑洞的体系内没有发现一种“时空虫洞”,但是,否定黑洞时空中的“神秘隧道”尚为时过早,我们从黑洞“竖着进去”,从白洞“横着出来”,在几秒钟的时间穿越数光年的距离,在几个时的时间穿越数十光年的距离,这种穿越“虫洞”的时空旅行在日常经验中不可想象,但是,在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中则有实现的可能。爱因斯坦和罗森以引力场方程为依据提出了时空隧道“桥”的概念,他们的理论预言了通过“虫洞”可以实现物体的瞬间移动,得以克服人类在星际旅行中遭遇的“时空壁垒”。
我们通常理解的“时空旅行”概念指的是爱因斯坦和罗森的“时空虫洞”,在量纠缠现象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或等效的“时空虫洞”?本作者不知道其中的奥妙,希望从未来物理学家、哲学家的研究和实验中找出其中的答案。黑洞和量纠缠的“时空隧道”属于宇宙中最神秘的现象,量纠缠和广义相对论给出了两种假设的理论描述,爱因斯坦在“爱因斯坦—罗森桥”的概念中没有给出“虫洞”如何形成,以什么物质和能量构成的线索,而薛定谔等量物理学家同样没有明量信息“超时空传递”、“隐形态传输”、“非定域性传送”的细节方面,我们也可以将粒和信息,物质和能量的“时空旅行”问题看成是悬浮在未来物理学天空上的“两朵乌云”,一朵乌云的形成与量隐形传输有关,另一朵乌云与黑洞和白洞的“时空隧道”有关。仔细算一算,我们在物理学大厦的天空上已经发现了一朵又一朵的“乌云”。在过去几十年出现的科幻中,星际穿越的描写更多地参考了广义相对论的原理,黑洞和白洞对时空的弯曲作用相当于将相距遥远的两个时空点“压缩”在临近的点位上。在未来的科幻中可能出现更多的以量纠缠现象为科学依据的瞬间移动场景。
物理学家霍金在2010年接受科学媒体的采访时曾经谈到他对“虫洞”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宇宙中的虫洞无处不在,只不过没有被我们发现,虫洞非常,比分、原还,它的直径只有10的负33次方厘米,处于不断的形成和消失的过程,形成一个直径微的“虫洞”需要耗用巨量的带“负能量”的物质。地球人乘坐的宇宙飞船不能穿越比原直径还的“虫洞”,必须将微虫洞的直径放大到数万亿倍,而将银河系物质和能量的总和用于“大口径虫洞”的形成时还不够,因此,有关虫洞的存在、它的性质、形成的条件、时空旅行的载体等问题还是理论的假设和推测。时空旅行概念可以从量纠缠和广义相对论的两种理论去分析和描述,我们可以从“等效原理”出发,找到它们的一致性和相同点,可以从“差异原理”出发,发现它们的差异性和不同点,从广义相对论推测的时空旅行概念更接近理论的完美,更靠近现实的可能。时空旅行概念反映了人类合理的空间梦想,比如:银河系的直径大约在10万光年,地球距离银河系的边缘在2到3万光年之间,未来的人类要实现“走出去”、或者走出银河系的梦想至少需要2到3万年的时间;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有4.2光年,也许在那颗恒星的周围存在一颗宜居行星,可能成为人类的“第二个地球”,但是,即使我们乘坐以光速飞行的太空船也需要4年多的时间,科学家曾设想过研发一种反物质燃料的宇宙飞船,这种飞船的速度能达到光速的70%,当未来的人类乘坐反物质动力的飞船时,从地球到达离我们最近的比邻星需要6年的时间。
(邓如山2017-7-邮箱:deepmind_123@163.)
(“Timetravel”basedontheprincipleofquaaandbasedontheprincipleofthegeheoryofretivitytothe“equivalenceprinciple”)
..,首发v*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