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隐形传送的“移人术”可想不可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量子隐形传送的“移人术”可想不可求
  以量纠缠理论为基础的量隐形传输实现了量信息的“瞬间移动”,但是,量信息的“霎那移动”不同于光本身和其它粒的高速移动,光和其它粒的运动以光速为限,经典物理和相对论以光速的不变性和极限性为前提,既然不存在超越光速运动的光和其它粒,那么不会存在光和其它粒“瞬间移动”的可能。在量信息的“瞬间传递”和微观粒的“光速运动”之间不存在“等效原理”,或者“差异原理”和“突变原理”的机理造成了两者之间“等效关系”的缺失。既然不存在光和其它微观粒瞬间转移的可能,那么一些科学家和科学爱好者“天天如意”、“津津乐道”地构想的“移物论”、“移人论”就没有实现的可能,就像美学的“移情论”一样,我们在欣赏一朵赏心悦目的花朵时仿佛将自己的情感“移动”到这朵花上,同样,我们在理解量隐形态的“瞬间传输”时会联想到物体和人“超时空挪移”的可能。如果量纠缠是量力学中最让人感到不合理、疯狂而荒谬的现象,那么通过量纠缠所预测的物体和人体的“瞬间移动”已经超越了量信息传递的范畴。就像不能相信十九世纪的物理学家能够制造一台“永动机”一样,我们也不能相信二十一世纪的物理学家能够制造一台“移物机”、“移人机”。

  从二十世纪的开端到现在,量科学技术取得了“惊世骇俗”、“荡气回肠”的成果,人们利用神秘的量效用发现了诸如:半导体、原能、核磁共振、激光、超导、巨磁阻、全球卫星定位等各种技术,人们利用更为神奇的量纠缠正在开发量通信和量计算机,其中量通信技术手段的安全性与纠缠光的不可测量性,量信息的不可克隆性有关,量计算能力的高效性与纠缠光的数量有关,更多数量的光纠缠能够显著提升量计算的能力。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百度等互联超级公司在数字技术的研发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们已经很难将这些公司看成是单纯的互联销售公司,它们或者是互联技术公司、或者是由互联销售公司转换而来的混合型互联技术公司。如果这些公司现在开发的数据技术是以传统的电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那么它们在未来数据技术的开发中必然要以现代的量计数技术为依托。对过去量科技的回望和对未来量技术的前瞻使得一些科学家和科学爱好者信心满怀,他们开始憧憬量科技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的应用,物体和人体的“瞬间转移”不是新奇的概念和最近的创意,却在目前的科技教育和科普宣传中被广泛地提及和讨论,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既然处于纠缠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能够发生量态的同时性变化,这种变化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无关,那么作为量载体的粒似乎能够发生同样的行为,单个、或多个粒能够进行“超时空”传输,从一个地方神秘地消失,又从另一个地方神秘地出现,比如:从北京的**广场神奇地“隐身”,又从上海的人民广场神奇地“现身”,反之,从上海的人民广场“隐身”,又从北京的**广场“现身”。

  在国外,一些科学人士认为物体和人体的瞬间移动可以变成现实,他们甚至声称研究出了瞬间移位的方法,电影《星际迷航》用科幻的场景展现了人自身的瞬间传送,一些科学的“有识之士”开发了概念性的“瞬间移动器”,他们设想了瞬间穿越大西洋两岸的场景,可以即刻出现在纽约的街头,欢喜地观看花车游行表演,即刻出现在巴黎的街头,欢心地享用一份法式大餐。在国内,一些科学人士受到世界首颗量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和实验成果首次发布的鼓舞,他们认为,中国古老神话和经典文学中记载的瞬间移物的“超级本领”正在逐步走向现实,认为这种寄托了孩时梦想的“超级能力”在物理学上并非不可能,首先在此地对构成物体的所有粒进行测量,然后在彼地用同样的粒进行复制、得到了一模一样的物体,这相当于实现了该物体的瞬间传输。当我们用“孙悟空的筋斗”、或心理学的“心灵感应”现象来比喻量纠缠时,孙悟空“瞬间腾挪”的本领指的是纠缠量之间信息的瞬间传递,而不是指纠缠粒本身的即刻移动。由于光和其它粒的移动速度达到、或接近光速,因而在地球和太阳系的尺度上,我们根本不用考虑用量纠缠的原理来实现物体和人体的瞬间转移,使用电磁波技术已经达到了这种效果,然而,应用电磁技术实现物体和人体的光速移动时同样需要将物体和人体分解成一个个的粒。

  无论是使用电磁技术实现物体和人体的“光速传输”,还是使用量纠缠技术实现物体和人体的“瞬间传输”,首先要制造一台“量粉碎机”,实现物体和人体的“量化”,物体和人体是由原构成,原由亚原粒组成,将宏观的物体和人体分解成量化的粒和能量,需要将分结合的化学能和原结合的原能释放出来,其中原能的数量积极其巨大,现有的原能技术只能应用少量的核能物质,很难设想“第一步”将一块物体和一个人体用“量机器”分解成数量难以计数的亚原粒,“第二步”将“云粒”通过电磁技术和量纠缠技术从“始发地”传送到“目的地”,“第三步”在目的地接收的电磁技术控制的粒和量技术控制的“信息比特”进行组合,重现在始发地消失的那一块物体、那一个人,同样的道理,将粒结合成质和中,将质和中结合成原,将原核和电结合成原需要注入数量巨大的原能和电磁能,除非我们能够开发“冷核技术”,实现对原分解和原结合的“冷处理”,否则,我们不能想象对一块物体和一个人体的“量化操控”。现在的医学能够实现人体器官的移植术,却根本不能将人体分解到分和原、原核和基本粒的层面,极其遥远的未来物理学、或者未来的物理医学能不能将人体分解和组合到微观粒的尺度?经过“量分解”和“量组合”之后的人还是不是原来那个活生生的人?如何实现人体粒和大脑意识的同步传送?现在的任何预测都将违反“广义测不准原理”。

  尽管潘建伟和他的同事陈宇翱、陆朝阳等在不同的场合都解释了未来人类利用量纠缠原理实现物体瞬间移动的可能,他们相信量力学概念的瞬间移物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但是,我们需要在唯心概念的“意念移物”和科学概念的“量移物”之间找到根本的区别,可以想象将一名旅客从纽约瞬间输送到伦敦、或从北京瞬间输送到莫斯科的场景,在十分遥远的未来去创造一种量态的运输方式,但是,量态的信息传输和实物性的粒传递毕竟不属于同一概念,混淆它们的区别容易造成科学思维的混乱。在量隐形传输中实现的是纠缠粒之间的信息交换,传送的“标的物”是粒的“状态信息”,而不是粒本身发生了位置移动。物体和人体由电和光、原核和电一类的微粒构成,电有“自旋态”、光有“偏振态”等状态信息,而量的隐形传态是将这些粒的状态信息瞬间传送到和它们相互纠缠的“伙伴粒”,粒和“伙伴粒”自身并不随之移动,两者实现的是信息的即刻传送,一个粒的状态信息完全传送给“伙伴粒”,几乎没有任何的“犹豫”、“迟疑”和“推脱”的行为。从经过检验的量信息的隐形传输中不能推导粒本身的“实物传送”,或者从量纠缠原理不能推导“移物术”、“移人术”的可能。即使在量纠缠现象中传递了某种“缠力”、“缠力波”,这种量传送的概念也不同于宏观的物体和人体的即刻传送,就像引力、引力波的传送方式没有伴随两个物体的相互移动一样。

  (邓如山2017-7-4邮箱:deepmind_123@163.)

  (Thereisn'ta“equivalenceprinciple”betweenQuantumteleportationand“Momentofmovingobject”or“thebody'steleport”)

  *v本\文*/来自\v\v/**\.Pi. ,新快无弹*窗**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