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和孙悟空是量子力学的两大标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太极图和孙悟空是量子力学的两大标识
  著名作家和普通作者的写作行为不会像牛顿力学所描述的那样,一切有关的写作主题和写作内容都能事先拟定好,只要确定了写作的起点,根据写作的因果规律就可以确定写作的终点。他们在写作之前往往只有大概的写作思路和写作素材,没有写作时,不知道写什么,如何写;开始写作时,才能确定写作的内容和写作的手法。工厂流水线式的写作方法并不存在,“大”作家和“”作者的写作行为含有几分量力学的特征,当我们观测量的行为时,这些量有确定的状态,而当我们不去观测量的行为时,这些量则没有确定的状态。理解了作家和作者在写作中遇到的“琢磨不定”的状态,根据“等效原理”的解读方式,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推论,比如:当遇见一些青年人走向工作和创业的道路时,我们可以这样告诫他们:只有在尝试某项工作时才能知道这项工作是不是适合自己;只有在从事某项创业时才懂得这项创业是不是符合自己。现在在互联上“高谈阔论”人生经验和创业历程的人士很多,成功人士的生活阅历和创业成果可以给年轻人以借鉴、以启迪,但是,他们所有的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都不能代替年轻人自己的创业选择和工作体验。

  本作者也不例外,在写作之前不能“一五一十”地把握写作的主题和内容,确实会有一个大体的写作方向和目标,就像牛顿力学的因果律揭示的那样,遵循了一种有规律的写作路径,但是,写作过程会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就像量力学的随机率揭示的那样,今天这样写,明天也许那样写;今天写这个主题,明天也许写那个主题,没有“精心谋划”的严格性。好在有“互补原理”的机制,本作者能够将写作方向和目标的因果律和日常写作的随机率结合起来,将因果律和随机率的写作方式“纠缠”、融合在一个整体性的写作思维和框架中。知道自己要写些什么,这是受因果律的支配,不知道自己要写些什么,这是受随机率的掌控,“互补原理”在“冥冥之中”指导着自己在自然哲学的写作道路上走下去。潘建伟来到杭州,来到举办120**典的浙江大学,潘建伟和他的团队在量力学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这足以让他在浙大受到英雄般的欢迎,他在浙大的亮相引起了浙江媒体的广泛关注,他在浙大的讲座内容成为了科学爱好者感兴趣的话题,潘建伟来到浙大,他深入浅出的讲解激发了公众的科学热情,也触动了本作者的科学心灵,于是,本作者从不知道写什么转换为知道写什么的状态。什么是量?量为什么如此奇特?量技术如何应用在量通讯的领域?潘建伟院士生动而形象的解读给科学爱好者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2017年5月3日,潘建伟团队在上海发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一项成果是他们成功地研究出第一台量计算机,第二项成果是他们成功地实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数目的量纠缠,将10个超导量比特进行了纠缠。5月27日,潘建伟院士在浙江大学作了一场题为“量飞跃:从神话传到哲学、到信息科技”的讲座,他在讲座中对量的概念和量的行为进行了十分贴切和形象的解释,一是将量比喻为孙悟空,将量态比喻为孙悟空的分身术,二是将量纠缠行为比喻为孙悟空的筋斗云。我们知道所谓的量就是一个物理量的最单位,量作为一个整体的物理性质不能继续分割,比如:原不是一个最的物质单位,但是,可以将原看成是一个量,原作为一种保持原性质的整体不能继续分割下去,同样,可以将质和中,光和电看成是一个量,它们作为各自物理性质的最单位是不能进一步分割的。我们甚至可以将每一个人看成是一个“超级量”,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种物质和文化存在的整体,本作者根据“等效原理”的解释学,可以将个体的人看成是一个“量”,将人类社会看成是一个“量场”,每一个人的个性和人格是完整的,需要得到尊重和公平的对待。潘建伟用孙悟空来比喻量,这种形象而生动的比喻符合“等效原理”的解释学,孙悟空是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的主角,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有“分身术”的本领,能够从身上拔出一根汗毛,轻轻一吹,就变化出好多个孙悟空,每一个孙悟空都能对付一个“妖精”或“妖怪”,有多少个“妖精”就会变化出多少个孙悟空,一个孙悟空经过“分身”之后能够同时出现在各个地点,同时完成不同的使命。微观世界的量也一样,量有“分身术”的本领,能够同时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在同一时间做不同的事情,而量的“分身术”得到了诸如光“双缝实验”的验证。

  本作者用“等效原理”来解读潘建伟院士对量所作的形象解读,他将孙悟空比喻为量的“形象代言人”十分贴切、极为准确。本作者归纳过哲学含义的“等效原理”,将这一原理从物理学推广到哲学社会学的领域,这种广义的、哲学的原理首先不是从物理学的经典思想中归纳出的,引力质量等于惯性质量,引力作用等效于惯性力,爱因斯坦则将等效原理的经典描述推广到广义的相对性原理,即:一个“原地不动”的引力场等效于一个加速运动的参考系。广义的、哲学的等效原理是从“后爱因斯坦时代”的物理学中归纳出来的,天体物理学家在观测中发现,物质和暗物质的引力作用完全相同。本作者发现,既然在经典力学和相对论中包含了等效原理的概念,在现代的天体物理学中同样包含了这一原理的应用,因此,“等效原理”有一般的适用性,我们可以将这种一般的适用性概括为哲学的“等效原理”。潘建伟将“量纠缠”行为比喻为孙悟空的筋斗云,这种“栩栩如生”的比喻符合“等效原理”的解释学,纠缠量之间的信息传输就像孙悟空翻筋斗一样,“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可以瞬时消失,量信息在传输中似乎不受距离的限制,能够从宇宙的‘这头’瞬时地抵达宇宙的“那头”。目前,潘建伟团队正在“墨号”卫星和地面接收站之间进行“天地通讯”的量实验,这在世界范围的量通讯实验中还是第一次,如果实验成功,那么各家媒体的预言有可能变成现实,即:潘建伟是中国最接近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即使团队的量通讯实验暂时不能取得进展,民也该为这一伟大的物理实验点赞。

  潘建伟用孙悟空的分身术和筋斗云两个形象的比喻解释了量态的不确定性和量纠缠的特性。我们的观察和测量行为能够影响量的状态,当我们在实验中观测一个量的行为时,量会表现一个确定的状态,出现在一个确定的地点;当我们在实验中不去观测一个量的行为时,量没有一个确定的状态,不会出现在一个确定的地点,物理学家将量既在一个地点,又不在一个地点,既处于一种状态,又处于另一种状体的“双重性”称之为叠加态。潘建伟院士在《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身上找到了量叠加态的形象解释。作为量科学家的尼尔斯?波尔曾经将反映《易经》思想的“太极图”立为量力学中“互补原理”的标志,根据“等效原理”,我们同样可以建议潘建伟院士将《西游记》人物中的孙悟空立为量力学中“叠加原理”的标志,如此一来,中国文化的两个典型符号——太极图和孙悟空能够成为量力学的形象标识,这**传统文化的标签能够帮助人们来理解量力学的含义,传播量力学的知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量力学的“印记”,这不是为了明中国的先民最先发现了量力学的思想,而是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中挖掘现代科学的要素。将太极图和孙悟空立为量力学的标志图案,这一做法可以张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如此看来,本作者有必要将为量力学定制中国文化标识的想法和建议通过电邮件的方式告知中国科学院的潘建伟。显然,将太极图和孙悟空的形象立为量力学标识的设想和建议符合哲学“等效原理”的解释学。

  (邓如山2017-5-29yywgs@163.)

  (TaijidiagramandtheMonkeyKiwologoofquantummeics)

  *v本\文*/来自\v\v/**\.Pi. ,新快无弹*窗**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