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谁也逃避不了的垄断危机
**在分析19世纪80年代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垄断现象时曾经指出,“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来看,那么支配和垄断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不仅让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让无计划性也没有了。”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转化为垄断资本主义,资本、技术和市场高度集中的垄断组织用生产的计划性代替了生产的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但是,垄断资本主义没有从根本上化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20世纪的上半期以比过去更为剧烈的程度爆发,战后的资本主义如果不走上革新之路,实行资本主义的“改革开放”策略,那么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将会面临“历史的终结”命运。从自由资本主义转化为垄断资本主义符合“转换原理”和“突变原理”的哲学描述,转化和突变的发生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新兴的工业部门采用了新的技术,得以迅猛发展,像煤炭和钢铁部门在新技术的影响下,开始组织大规模的投资和生产,垄断组织在这类工业部门的集中度最高。垄断现象产生的“非技术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通过垄断生产、技术和市场来攫取高额的利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现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者从“工业1.0”到“工业4.0”的转换,科技革命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基础性、根本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力具有形式的一致性,符合哲学“等效原理”的描述。
在某种意义上讲,资本主义古典经济学的继承者,科学**经济学的奠基人**在《资本论》中已经预言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换和突变,预言了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集中度的提升,大量的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资本家财团的手中,而在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基础上必然产生垄断。尽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无法预测“电气化和托拉斯”,它们成为了19世纪末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代名词。根据《资本论》研究学者的解读,**拟定过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六册计划”,他准备在《资本论》的“续篇”中安排专门的一篇,用以描写“股份资本”的问题,这个计划没有实现,但是,**在《资本论》一书的不同章节中留下了许多关于股份公司问题的论述,他认为资本主义股份公司是在信用制度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曾经指出,“促使对某些工商业部门的经营享有合法垄断权的公司的形成,这种公司就是现代股份公司的前驱”,“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
**主义经济学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列宁对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进行了完整而准确的描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生产资料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出现了垄断组织,它们不但操纵实业领域的生产和销售,还与银行“串通一气”,形成经济生活中的“金融寡头”,当时的垄断组织不但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力量,而且参与政治事务,甚至控制国家的整个经济命脉,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输出商品,而且输出资本,垄断组织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支持**的外扩张和战争行径。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在《**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提出了**的主要特征,我们可以用“等效原理”来解释**经济和政治的共性,用“差异原理”来解释**经济和政治的个性,列宁指出,“美国是托拉斯**,德国是容克资产阶级**,英国是殖民**,法国是****,俄国和日本是军事封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个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表现了一些共同特征,比如:资本与生产的集中高度发展,在主要产业部门、甚至整个经济生活领域产生了处于支配地位的垄断组织。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单一单位企业和分散的竞争已经消失。主要产业部门形成了寡头垄断格局,同时,银行支配了工商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和加速了垄断组织的形成,一方面,银行资本增加了实业资本的实力,在竞争中推动了资本、生产的集中和垄断组织的形成;另一方面,银行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有意识地促成与信贷有联系的企业彼此达成垄断协议。
根据哲学“差异原理”的内涵,可以理解垄断组织的不同类型。列宁总结了四种形式的垄断组织,一是托拉斯。垄断组织在股份公司的基础上形成,股份公司产生的原因是为了解决个人资本积累不能在短期内创造大企业的难题。进入19世纪70年代之后,大企业迅速增加,新兴工业部门大量涌现,垄断组织应运而生。1879年美孚石油托拉斯在美国成立,此后,托拉斯在美国蜂涌而出,托拉斯把下属企业合并为一个统一企业,1879到1901年,美国工业部门的托拉斯发展到三百多个,它们兼并了5千多家企业。二是卡特尔。德国盛行的垄断组织称之为卡特尔,参加卡特尔的各个独立企业签订垄断性的协定,德国的卡特尔在1879年有14个,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了较大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有各种卡特尔组织600个,当时德国最重要的垄断组织和企业有西门公司、克虏伯公司等。三是辛迪加。辛迪加和卡特尔一样,它是同一生产部门的企业建立的垄断联盟,与卡特尔不同,参加辛迪加的企业签有共同销售产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参加辛迪加的企业在生产上是独立的,但是,在商业上失去了独立性,它们的产品销售和原料采购都要按事先协定的份额,由辛迪加建立的统一机构来办理,辛迪加在当时的法国最为流行。四是康采恩。康采恩是更为复杂的一种垄断形式,它以一两个实力雄厚的垄断企业为核心,把许多不同部门的企业联合成一个企业集团,核心企业通过收买股票、人事参与和业务控制的手段,把参加康采恩的企业置于核心企业的控制之下。
除了对垄断资本主义进行经典的、**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解释之外,还存在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解读,在垄断资本主义之前和后续的经济发展中存在垄断的“自然倾向”,垄断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特征,垄断经济资源、垄断生产的特许权和经营权是人们在一切经济制度中的根本诉求,资本主义无非是将生产和资本的垄断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到了需要国家用法律的手段来加以干预的程度。垄断是个体生产者和经济组织获取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方式,个体和经济组织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力求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极其自然地产生了垄断的冲动。如果不是产生了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那么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产生的垄断行为还会持续下去,但是,为什么在20世纪早期发生的经济大萧条之后,主要的资本主义经济国家都非常重视用立法的手段来预防和惩治垄断行为?主要的原因有:垄断妨碍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精神,阻碍了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垄断组织制定垄断价格,这种定价机制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垄断价格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发生和生活水平的下降。我们可以将西方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垄断的解释理解为一种“市场失灵”行为,市场经济虽然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但是,资源配置的高度集中导致了市场竞争的缺失,造成了无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人们只能利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来摆脱市场机制失灵的困境,道德力量肯定不能阻挡“经济人”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只能用“反垄断法”来阻止垄断的形成。
除了对垄断资本主义经典的、**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解释之外,本作者也联想到“帕累托原理”的解读。本作者发现,**和**、列宁、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帕累托在19世纪的后期几乎同时看到了财富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集中、或者垄断现象,**和**、列宁关注资本和生产资料的垄断,而帕累托关注社会财富分配的集中。**主义经济学对垄断的解释和帕累托经济学对集中的解释既有绝然的不同,也有惊人的相似性,我们可以用“差异原理”来分析两种解释的绝然不同,用“等效原理”分析两种解释的惊人相似。垄断导致了市场经济的“帕累托现象”,而“帕累托原理”导致了市场经济的垄断现象,为了阻止市场经济出现过度的集中和垄断,人们希望找到一种“帕累托改进”的方法,如果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了“帕累托比例”,那么应对垄断组织进行警告和拆分;如果产品价格的操控权和市场的占有率处于“帕累托比例”之内,那么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无需干预,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根据哲学“等效原理”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可以预见的结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的市场垄断和“帕累托现象”依然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生活的21世纪。根据**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发布的一份报告,在中国实行开放的产业当中,每个产业排名前五名的企业都有外资的介入。现在的民不仅担心国有企业的垄断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进入,而且担忧外资在所有已经开放行业的垄断会危害国民经济的安全,比如:在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三大巨头”的背后活动着外资大股东的身影,需要评估外资垄断对国民经济安全带来的影响。
(邓如山2017-5-23yywga@163.)
(Howtouse“equivalenceprinciple”and“differenceprinciple”toexpinMonopolyphenomenonIoryay)
*v本\文*/来自\v\v/**\.Pi. ,新快无弹*窗**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