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和人的协同和互补效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机器人和人的协同和互补效应
  在工业化的时代,发生过机器排斥工人的现象,一部分手工业劳动者失去了工作岗位,但是,工业化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极大地扩大了人类经济活动的范围,提高了经济生产的总量,吸纳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在我们生活的信息化时代,将会发生机器人排斥工人的现象,一部分传统工业的劳动者正在、或者将会失去工作岗位,信息化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经济形态和新的工作岗位。如果失去工作的劳动者适应技术和经济模式的转换,那么他们能够重新上岗、“重谋生路”;反之,如果失去工作岗位的劳动者不适应技术和经营方式的转换,那么他们可能永久地失去工作的机会。机器和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的体力和脑力,因此,机器、机器人和人之间在劳动的成果和价值方面符合“等效原理”的含义,劳动者需要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机器和机器人为人类创造财富。虽然机器和智能机器在人类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会在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替代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但是,完全的替代不可能实现,“无人车间”、“无人仓储”、“机器人售货员”的出现极大地减少了劳动者的数量,即使是“几个人”管控的车间、仓储、商场也不会发生机器人完全取代人的情景,生产什么、生产的数量和品种、生产的组织和操控完全掌握在人的身上。

  根据哲学的“等效原理”,机器人的劳动和人的劳动能够相互替代,使用机器人的目的是减少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把劳动者从危险、恶劣、重复和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根据哲学的“差异原理”,机器人和人不能彻底地相互替代,不仅需要人为机器人设定运行的程序,操作机器人运行的流程,而且需要人来完成在产、供、销环节中大量不能由机器人完成的工作负荷。根据哲学的“互补原理”,即使机器人的发现会越来越多,机器人的应用会越来越广,然而,智能机器始终不能代替人,在机器人和人之间必然产生依赖性和互补性,未来的人们依赖机器人就像现在的人们依赖智能手机一样。智能手机仿佛像像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智能手机的“辅佐”,而未来的机器人仿佛像我们的“知心人”,人们在日常的交往活动中处处可见机器人的身影。目前,机器人在先进制造业和一些服务业代替了一部分人的劳动,而在“不劳而获”的理想社会实现之前,我们如何保障失去工作的劳动者获得“再就业”的机会?富士康公司正在实施的“机器人方案”已将工人下岗、失业的社会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自从2014年富士康公司以“代工”的方式生产手机“苹果6”以来,已经用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取代了超过一半的员工,聘用的员工数从11万减少到5万人,人们在富士康厂区的门口已经看不到“人来人往”、“争先恐后”的景象,富士康公司不仅将研制的工业机器人大量地应用在喷涂、装配、搬运的生产环节,而且将机器人做成了自主品牌的产业,开始出售机器人产品,充当了“机器人贩”。

  根据富士康公司机器人方案的“路线图”,几乎所有的“苹果7”和“苹果7加”都由流水线上的机器人来组装,从2007年开始使用机器人,预计在今后的数年之内将机器人的数量提升到100万台,富士康公司的目标是到2020年,在中国大陆的工厂实现30%的生产自动化。一些经济学家担心富士康公司的大部分员工将会被机器人取代,目前,富士康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工厂使用了超过5万个工业机器人,安装了数以万计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尽管使用机器人生产的成本极其高昂,每台机器人的成分为2到2.5万美元,但是,富士康公司仍然大力推广机器人的使用。除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机器人排斥工人”的原因之外,确实存在道德的、社会舆论和劳动力不足的诸多因素,机器人劳动取代了“脏活、苦活、累活”,把年轻员工从单调、繁重、长时间工作的流水线上解脱了出来,劳动力成本较大幅度的攀升逼迫富士康公司在将工厂从东部迁移到中西部的同时,开始考虑用更多的“机器劳动力”来取代人的劳动力。我们在为工业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而“拍手叫好”的同时,不得不面临员工下岗、失业的社会问题。

  根据哲学的“等效原理”,互联经济和传统的实体经济能够互相取代,近4、5年来,互联经济取代传统实体经济的节奏明显加快,不能否定互联经济对传统实体经济的冲击作用,从过去的2、3年到现在,中国互联经济的“朗读者”和“代言人”马云一直在提醒人们互联经济对实体经济,店对实体店冲击的可能,尽管企业家和店主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互联经济的“飓风”所到之处还是造成了“惨不忍睹”的景观。互联经济不只有创造力,还带有“哀鸿遍地”的破坏力,一些经济人士和民甚至认为马云是造成实体经济衰退的“罪魁祸首”,当然,心有委屈的马云不甘沉默,在多次的演讲中对“实体经济创造财富”、“实体经济救国”的偏执言论提出了质疑和反驳。根据哲学的“差异原理”,互联经济不同于传统的实体经济,互联经济是在互联技术的基础上创生的一种新经济模式,马云用“五个新”概括了这种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然而,一些实业经济的“代言人”批驳了马云“新经济”的观点。根据哲学的“互补原理”,不能将从互联企业一面衡量的“互联+”和从传统实体经济一面衡量的“+互联”对立起来,马云多次批评了将这两种经济模式对立起来的观点,他一贯倡导“新零售”——将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的营销模式,而将“新经济”和传统制造业结合起来的经济形态符合“互补原理”的含义,既然互联经济和传统业,特别是传统的中企业之间“谁也离不开谁”,那么互利、共赢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

  一方面,根据哲学的“等效原理”、“转换原理”和“突变原理”,我们必然承认互联经济模式取代传统经济模式的“大趋势”,本作者相信,哲学的“等效原理”构成了不同经济形态之间相互竞争的“背后机理”,本作者一直在使用这一机理来探讨“磨难经济学”的概念。不仅存在互联企业和传统企业的竞争,而且在互联企业内部、传统企业内部也存在各式各样的竞争,就像没有个性的思想会在“互联媒体”的竞争中很快地消失一样,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也会在“互联时代”的竞争中“落荒而逃”。尽管在互联世界有无数的自媒体人,有无数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微信公众号”,有无数的主流媒体在传播新闻和各种思潮,没有那个民会感到信息来源的缺乏和“新观念”、“新思想”的滋养,但是,本作者的探讨方式和研究观点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开拓性,这种叙述的唯一性和差异性所带来的思想体验可以融入到互联时代的媒体大潮中,汇入到“中国梦”的滚滚洪流中。

  2015年,国家**经济研究所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到,“尽管上商品零售、快递等新兴业态创造了部分新的就业岗位,但也必须注意到店对实体店带来的冲击和显著的替代效应。”,“店对实体店带来的冲击和显著的替代效应”只会加强,不计其数的实体店员工需要重谋生路。**经济研究所在这份研究报告中给出的预测在2016、2017年得到了充分验证。尽管阿里巴巴直接和间接地创造了数千万个工作岗位,京东直接和间接地创造了五十万个工作岗位,等等,但是,电商对传统零售行业带来了“地震波”式的巨大冲击,其中书店、服装、家电、百货等实体店受到的冲击最大。最近几年,有成千上万的店铺关门歇业,其中包括国内外知名的商家,像国内的万达和国外的沃尔玛,有成千上万名实体店的员工离开了商业岗位。

  抵制互联经济起不到任何的效果,经济模式的转型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互联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现有的经济模式,就像汽车代替马车,造成了马车夫失业一样,就像电灯代替了煤油灯、电视机代替了收音机、智能手机代替了手机、电话代替了电报、电动机代替了蒸汽机、高铁代替了“绿皮火车”等等一样,在新技术的制造部门带来了就业,而在旧技术的制造部门则带来了失业。我们不能“感情用事”,简单地比较新增的和失去的工作岗位,以此作为评判新技术应用的标准,比如:我们不能以机器人产业新增的工作岗位远远低于机器人排斥的工作岗位就否定机器人技术变革的作用。从互联经济对就业率的影响来看,中国最近几年的就业率处于上升的通道,这也许明了互联经济上升所带来的就业率大于传统经济下降所带来的失业率,比如:从实体店铺失业的员工在和电商有紧密联系的快递业重新找到了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根据哲学的“差异原理”、“互补原理”,我们必然承认互联经济和传统经济模式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店完全取代实体店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新经济的“代言人”马云甚至认为不是实体店走向灭亡,而是未来的电商会走向没落,未来的店铺既不是纯粹的电商,也不是纯粹的实体店,而是“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共融体,本作者为此可以引进新的概念:“混合制经济”,“混动经济体”、“混合电商”、“混动电商”,如果不引进如此的词汇,我们不能理解马云多次提到的“电商之死”的含义。电商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的确是不争的事实,比如:约车来了,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受到冲击,出租车司机面临下岗、失业的风险,迫使出租车行业采用约车的经营模式;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来了,传统的纸币印刷和银行支付体系受到冲击,银行柜台的交易员面临下岗、失业的窘境;电媒体早就来了,传统的纸质媒体受到了冲击,报刊、杂志和书籍出版的员工面临转岗的选择,等等。互联和移动互联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们常常将互联带给我们的变化称之为“马云改变”,比如:马云改变了国企、改变了银行、改变了消费习惯、改变了出行方式,等等,还有民期待马云来改变我们的足球和教育体制,其实,在马云背后的推动力量是互联技术,是该技术推动的哲学“转换原理”和“突变原理”的效应。

  (邓如山2017-5-17yywgs@163.)

  ()

  *v本\文*/来自\v\v/**\.Pi. ,新快无弹*窗**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