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效和突变原理共建哲学的“互补原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等效和突变原理共建哲学的“互补原理”
  今年的4月22日是第22个世界读书日,中国和世界各地的者举办了各类读书活动。中国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文化大国,在建立学习、创新、智慧国家的目标中营造“书香中国”的氛围,这有助于激发广大读者的热情,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为了形成“书香中国”和“书香世界”的互动性、融合性、互补性,我们需要借鉴其它国家举办世界读书日的经验,根据亚马逊中国近日发布的“2017全民报告”,2016年中国国民人均图书量为7.86本,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社会大众的量和品质有待提升,习惯有待增强。在世界读书日和世界地球日到来之时,我们不仅在“书香中国”和“书香世界”的互动和融合中感受到“互补原理”的含义,而且能够在“科技中国”、“科学中国人”和“科技世界”、“科学世界人”的互动和融合中体会到“互补原理”的有效性。由于存在“互补原理”的有效性和作用,我们不用担心手机、平板和电脑会完全地取代纸质书籍的,实际上,在数学和传统书本的方式之间存在“等效原理”,不同的方式之间产生了“互补性”,就像在数字货币和纸质货币之间存在“等效性”,不同的货币支付方式之间产生了“互补性”一样。我们注意到阿里巴巴集团的“朗诵者”马云在近期一系列的发言中批评了媒体将实体经济和络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实际上,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不代表纯粹的虚拟经济,而王健林、宗庆后和董明珠也不代表纯纯的实体经济。马云在“大会会”上提出的解决方法可以概括为“互补原理”,在互联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互动、融合和互补的可能与现实性。

  本作者用“等效原理”和“突破原理”的互动、融合和互补性解释了在自然和社会研究中产生的科学发现的逻辑,如此来,有必要在宇宙哲学的研究中引进“互补原理”,将这一原理看成是在本作者提出的“等效原理”、“转换原理”、“量效应递减规律”、“突变原理”、“广义测不准原理”之后的“第六个原理”。虽然可以将“互补原理”看成是宇宙哲学的一个重要原理,但是,这一原理的产生与本作者没有丝毫关系,“互补原理”既是一种量科学的基本原理,也是一种颇有争议的哲学原理,它是由几乎和爱因斯坦齐名的量物理学家波尔提出的。本作者作为一名科学爱好者,将量物理学中由海森堡提出的“测不准原理”推广到宇宙哲学的“广义测不准原理”,而波尔作为一名伟大的物理学家将量物理学中由他本人提出的“互补原理”推广到宇宙哲学的“互补原理”,如此来,本作者在“学哲学、用哲学”的探求中自觉和不自觉地发现了“测不准原理”的哲学意义,这种科学爱好者的贡献同样符合科学发现的逻辑。本作者提出了宇宙哲学的“广义测不准原理”,这从一个侧面明了海森堡应当将量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推广到宇宙哲学中,就像波尔将量力学的“互补原理”推广到哲学中一样,本作者归纳和推广“广义测不准原理”的方式与波尔归纳和推广“互补原理”如出一辙,符合“等效原理”的含义。为了明“互补原理”在科学和哲学上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科学的“互补原理”称之为“狭义互补原理”,而将哲学的“互补原理”称之为“广义互补原理”。

  什么是科学的、或狭义的“互补原理”?波尔通常将“互补原理”称之为“互补性”、“互补关系”,它是玻尔在1927年召开的科摩会议上提出的,“互补原理”既被认为是量力学哥本哈根学派诠释的核心,这一原理与不确定关系构成了量力学中哥本哈根解释的两大支柱,也被认为是玻尔对哲学的重大贡献,他对“互补原理”的哲学解释受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学者的支持,也受到了许多同样有影响力的学者的反对,围绕这一原理的哲学解释,在支持和反对的学者之间爆发了历史上不同凡响的学术论战,这场论战进行了几十年,至今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互补原理又称并协性原理,它是量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尼尔斯·玻尔在1928年指出:原现象不能用经典力学所要求的完备性来描述,构成完备的、经典描述的某些互相补充的元素实际上是相互排除的,这些互补的元素对描述原现象的不同面貌都是需要的,波尔称这个原理为互补性原理。自从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化假以来,科学家开始探索这个与经典理论处处对立的新思想。1905年爱因斯坦使用量理论的概念,把光看成是一个一个的光,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光的微粒学,但是,光在大量的实验中表现出了衍射、干涉性,充分表明光是一种波。

  那么光的本质究竟是波还是粒?玻尔用“互补原理”回答了对“波粒二象性”的看法:光和粒都有波粒二象性,一方面,波动性与粒性不会在同一次测量中出现,二者在描述微观粒时是互斥的;另一方面,二者不同时出现明二者不会在实验发生直接冲突,二者在描述微观现象、解释微观实验时缺一不可,二者是互补的、或者并协的。在海森伯提出不确定关系原理的同时,丹麦的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提出了互补原理。波尔认为,波和粒在同一时刻是互斥的,但是,它们在更高层次上是统一的,他的解是:“一些经典概念的应用不可避免的排除另一些经典概念的应用,而另一些经典概念在另一条件下又是描述现象不可或缺的,必须而且只需将所有这些既互斥又互补的概念汇集在一起,才能而且必能形成对现象的详尽无遗的描述。”科学史家认为,海森伯的不确定关系从数学上表述了物质的波粒二象性,而波尔的互补原理则从哲学高度概括了波粒二象性。

  什么是哲学的、或广义的“互补原理”?玻尔认为,互补原理是一个更加宽广的思维框架,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哲学原理,他试图用互补原理去解决生物学、心理学、数学、化学、人类学、语言学、民族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试图揭示不同学科形式中的互补关系。比如:在心理学研究中,人本身与作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密不可分,当描述自己的情感时,必须将逻辑放到一边;当描述自己的逻辑思维时,必须忽视自己的情感,而人的心理是诸多方面组成的,在研究过程中它们常常互相排斥,因此,必须用互补的思想去研究心理学。比如:在哲学认识论的研究中,一方面,哲学家认为客体的属性、规律与主体无关,与主体在科学活动中采取的观测方法无关,主体只是在客体之外去认识客体,不对客体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根据“互补原理”的哲学认识论,纯粹的客体属性、规律对于主体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主体对客体的观测和认识必须通过对客体施加的影响来实现,因此,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不可分离的联系。

  波尔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许多不同的侧面,对于同一研究对象,一方面,承认它的一些侧面就不得不放弃其另一些侧面,它们在这种意义上是“互斥”的;另一方面,另一些侧面又不可完全废除,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还必须用到它们,二者在这种意义上又是“互补”的。玻尔认为,追究既互斥又互补的哪一个侧面更“根本”是毫无意义的,人们只有把所有的方面连同有关的条件全都考虑在内,才能获得对事物的完备认识。波尔甚至认为,互补原理”是一条无限广阔的哲学原理,应当用这一原理来代替哲学的因果律,互补性是因果性的“合理推广”。晚年的波尔用互补性观点论述了物理学、生物学、哲学社会科学的诸多问题,对西方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玻尔在1937年访问中国时曾经被太极图所吸引,1947年,玻尔用“太极图”对互补原理的本质特征作了“视觉化”的处理,他采用了在中国和韩国民众中广为流传的标志图案,这种“阴阳互补”的图案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二元论”和“和谐论”的观念,《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体现了互补性的辩证法思想。太极图为互补原理和波粒二象性原理提供了一种形象化、视觉化的解释,太极图因此也被誉为“量图”。考虑到“互补原理”的哲学意义,“等效原理”和“突变原理”的双重性同样体现了互补性的关联。

  (邓如山2017-4-24deepmind_123@163.)

  (Thebinationoftwoprinciples:EquivalendMutationwillleadto“plementaryprinciple”)

  *v本\文*/来自\v\v/**\.Pi. ,新快无弹*窗**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