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教学细设计 大气环流为专题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难点教学细设计 大气环流为专题 (2 / 2)
        在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很容易让学生造成错觉。学生面对黑板或书本,看到两个信风带的风向,都往他们的左边偏,觉得不好理解。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解释:所谓左偏右偏,指我们面对气流运动的方向而言。如果一个人用背对着我们往前走,他的右就是我们的右,他的左就是我们的左;如果是面对着我们,那方向就相反了。前者可用来明,南半球的西南信风。后者可用来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

        2.西风带的讲述:在南、北纬40º—60º的地带,纬度要比信风带高,地转偏向力也较大。风从副高,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北半球,由原来的正南风,右偏为偏西风;于南半球,由原来的正北风,也偏成了偏西风。这样,在这两个地带,就形成了大致的西风带(分别于这两个风带,檫去正北或正南风向箭头,画出偏成偏西风的风向箭头、箭头右侧标出西风带的名称)。

        3.极地东风带的讲述:从极地高压区,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风。在增至很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于北半球、向右偏成偏东风;于南半球向左,也偏成了偏东风。这样,在两个极地,形成了极地东风带(将这两个风带,分别檫去正北或正南风向箭头,画出偏成东风的箭头,右侧标出极地东风带)。

        四、概括性教学

        通过上述教学,学生对气压带、风带的来龙去脉,已有大致的了解。但是,还必须加深印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进行全面地概括。可作以下讲述。

        从整个图上来看,地球上不仅有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南北半球的对流层中,还各有三个上下层风向相反、又相衔接的大气环流圈。在低纬度的,叫信风—反信风环流,又叫哈特莱环流;在中纬度的,就叫中纬度环流;在高纬度的叫极地环流。这样,总的概括起来,可谓“七压六风三环流”。这种形式大气环流,又叫行星风系(板书行星风系的解释:假定全球地表性质均一,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大气环流形式)。

        需要指出的三点明:

        (1)由于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差异,行星风系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破坏;

        (2)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气压带、风带,也会发生季节性变化,而南北运动,一些地区,便处在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之下;

        (3)从大气环流的运动情况来看,西风带和信风带,对世界的气候影响最大。

        五、地转偏向力的解释

        为了明地面移动物体,产生的偏转原因,课本上的字教材,只用了纬度与线速度的关系。对于初中学生,只需稍作引导;对于高中学生,要求就不一样了,恐怕还需要加深解释。

        地转偏向力,实际上是一种视偏转,可看成一种视力作用的结果。由于这是法国数学家科里奥利(1792-1843年),最早研究确定的,所以又叫科里奥利力。地球上的方向,是用经纬线来确定的。在地球自转时,其指示东西向的经线,也随之旋转。如果把空间真正的方向,用地面的水平方向来确定,则会相对发生偏向。在北半球,是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经纬线跟着向左偏转,使得那里移动着的物体,都相对地按顺时针方向,往右偏转;在南半球的情况,则与之相反。

        在地球上,纬度越高,其偏向力越大;纬度越低,其偏向力越。如超然于地球自转的傅科摆(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于1851年设计、用来证明地球自转的摆),在两极附近,一天约可偏转360º,与地球自转的速度相同;在南北纬45º处,一天可偏转254º30′;在赤道上,偏转速度为零,因为在赤道上的经线,都相互平行。

        (本文图略)

        这一篇地理教学论文,后来发表在《地理教育》杂志上。这一本杂志,为重庆师范大学,在全国发行的地理学术刊物。

        *v本\文*/来自\v\v/**\,新快无弹*窗**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