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里称赞论文好 发给各校作参考(二)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市里称赞论文好 发给各校作参考(二) (1 / 2)
        《关于四季和昼夜的系统分析》,后一部分为:

        ……

        四、季节和昼夜长短的递变规律

        在全年内,季节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都有着一定的规律。这是因为在日心天球上,地球绕日公转时,阳光的直射纬度,是随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不同,而发生有规律转换的。

        从冬至经春分到夏至时,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始终是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由短在逐渐变长;接受太阳的光热,由较少到逐渐增多;高纬度的极夜地带,从由大缩到逐渐消失,然后极昼地带出现,并由扩大;正午的太阳高度,于北回归线以北,一直在增大。这样,北半球的温带地区,由寒冷的冬季,经温和的春季,到炎热的夏季。南半球的情况,则与之相反。

        从夏至经春分到冬至时,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始终向南移动。南北半球的季节、昼夜长短,以及太阳高度的递变,与上述情况完全相反。

        从冬至到春分和从夏至到秋分,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都在向赤道靠拢。这时,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都逐渐平分,极昼和极夜现象逐渐消失,两半球接受接受太阳的热能,也逐渐一样多。这样,两温带地区。分别由冬季进入春季,由夏季进入秋季。

        从春分到夏至和从秋分到冬至,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都分别向赤道两侧离开。前者移向北回归线,后者移向南回归线。因此,南、北半球的昼夜时间,都随之同12时分离。春分到夏至时,北半球接受太阳的光热增多,白昼时间变长,黑夜时间变短,在北极附近,开始出现极昼,并且范围逐渐扩大;南半球接受太阳的光热减少,白昼时间变短,黑夜时间变长,南极附近开始出现极夜,并且范围逐渐扩大。此时,正午的太阳高度,随着阳光直射点的北移,在阳光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以北,各纬度地带,均在原有的太阳高度上增大;在阳光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以南,各纬度均在原有的太阳高度上缩。从秋分到冬至时,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正午的太阳高度、各自所得到的太阳光热,都与上述情况相反。这样,两半球在这两段时间的季节变化:北半球分别由春季进入夏季,秋季进入冬季;南半球则分别由秋季进入冬季,春季进入夏季。

        五、从我国的传统四季来看昼夜的长短

        划分四季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依据:一种是昼夜的长短、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这种依据所划分的四季,与实际的气候虽不符合,但具有明显的天文含义,叫天文四季;另一种,是采用地面上气候本身的标准,来进行划分,如把每五日的平均气温,高于22℃的时期为夏季,低于10℃的时期为冬季,两者之间的为春秋两季。这样的四季,叫气候四季。地球上的四季,首先应该是天文四季。

        我国传统四季和西方的四季,都属于天文四季。每季三个月,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º,全年四个季节,共运行360º。但相比之下,我国着眼于天文上的季节,而西方则着重于气候,。

        在我国传统上,二十四气中的立春(2月4日前后)、立夏(5月5日前后)、立秋(8月8日前后)、立冬(11月7日前后)四个节气,分别为四个季节的起点;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中气,分别为各所在季节的中点。

        在西方,则把“二分二至”,分别作为所在季节的起点,把“四立”分别作为所在季节的中点。这样,比我国的四季划分,分别要推迟一个半月。

        因此,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更具有明显的天文含义。下面就从我国的传统四季,来看全球在各季时,昼夜长短的具体变化。

        (一)、春季:

        1.从立春到春分:太阳的直射点,约由16º16′N,向赤道移动,南北半球的昼夜,都在向12时接近。当太阳的直射点到达赤道时,两半球的昼夜时间一样长,南北两极地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分别消失;各纬度的昼夜长短,不存在差异。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