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显才华靠小姜 传闻高考喜又伤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初显才华靠小姜 传闻高考喜又伤 (1 / 2)
        一九七七年八月二十日,我在南昌家里,郁郁闷闷地,休完了两天的假期。于今天早上,乘坐火车,又回到了梁家渡的浪口上工。情绪归情绪,班还是要来上的,有什么办法呢?

        这一次回家,从哥哥的口中,得到了万处长的明确回复。本来在章圆同学的帮助下,所出现的一线希望,现在又变的无影无踪了。问题是调去院里的真正关键,是必须要通过万处长。在这里没有行通的话,那一切努力都是枉然。

        下午,我们是在桑园里锄草。下工回来时,有人送来了一张条。这一张纸条,是大队副主任刘接后写的,托人从所里带过来的。上面的内容是:

        秦同志:

        十一届人大公报,可能会今日晚上广播。希望你作好充分准备,在广播时请作好记录。我大队要以喜报的形式,送往场部。请你在听完广播以后,半个时之内,就要把喜报写好,并送到大队部来。这一件事情,希望你切实办到。

        刘接后

        8月20日下午

        在这张便条上,其中的“十一届人大”,应该为“十一届党大”。刘副主任一时匆忙,在这里写错了。来人跟我交待,你今天晚上吃完了饭,就到蚕桑大队的大队部去。有一位姓姜的女知青,会在那儿等你。

        我今天队里的出工,怎么没有看到姜。原来,她调弟学当老师的事情,目前在所部已经确定。现在她已经不在队里了,暂时呆在大队部的办公室工作。她宿舍的东西也搬掉了,住在了所部的招待所里。

        姜离开浪口以后,对我的帮助很大。她在领导们面前,多次地吹风,讲我如何能写会画,是一个少有的人才。这一次大队刘副主任,给我写来这一张条,无疑就是她起的作用。

        傍晚,我抓紧时间吃过饭后,赶到了所部附近的大队部。姜桂玲早已在那里等了,还准备好了笔墨和纸。我们在一起,一边听十一届党代会公报广播,一边在作记录,并一边商议。最后,由我来执笔,用很快的速度,在一张大红纸上,写好了送往所部的喜报。

        这个时候,大队人员也很快集合起来。我们排着队伍,一路敲锣打鼓,把喜报送到了所部,并贴在机关办公楼的门口。之后,其他大队报喜的人员,也陆续来到了所部,张贴喜报。

        我主笔的文章和所写的毛笔字,第一次在所部机关门前,公开显露。在与其他的部门和大队的比较中,应该算是最好的。为此,受到了所部领导们的赞扬。他们惊奇地议论:“想不到在我们的所里,竟有这样优秀的人才?我们怎不知道?”

        九月上旬,我们大队的副主任刘接后,亲自来到了浪口生产队。他到我的寝室里来找我,又叫我为大队写了一份决心书。是作为一篇广播稿件,交给所部的广播站用。显然,这是因为上次给大队写的喜报,得到了他的赏识。

        根据刘副主任的交待,我在当天即完成了任务。这一篇稿件交上去后,大队很快送到了所部的广播站。当我在上工回来时,听到高音喇叭里,所部广播员邹吉兰,热情洋溢地播述自己写的稿件,心情很是激动。

        九月下旬,我们得到一个广为流传的好消息。在今年的年底,全国将取消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恢复高等院校招生的统一考试。我在这个时候,似乎看到了前途的希望,感到十分振奋。

        可是过了不久,我又听有这样的规定:所有下放的知青,需要在下面锻炼两年以上,才有资格参加高等院校的报考。实打实算起来,我下放的时间,到现在还不足两年,仅有一年零五个月之久。这样的规定,让我一颗刚刚复苏的心,又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国庆节休假之前,我们生产队里的职工,每人分到了100多斤红薯。回到南昌去时,农业大队的知青李平,热心地用手扶拖拉机,帮我把这些用麻袋装的红薯,送到了梁家渡火车站。

        到了南昌站后,我下了火车,用硬木扁担挑着这些红薯,又十分困难地上下公交车,终于送到了家里。后来,我的这一大担红薯,家里人也没有吃完。时间长了,还烂掉了不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