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幼时点滴忆旧事 岁月久远成历史 (1 / 2)
一九五九年三月以后,我们家从西湖路,搬到了附近的算桥居住,渐渐熟悉了这里的邻居。我和一些朋友,经常会在院里,以及到旁边的孺亭学,去玩耍和做游戏。那时最为简单的游戏,就是摘些马尾草,两人各把一根草的前端,在马尾处打好圈结,然后套上对拉,看谁的那根要结实。
住在我家对门的,是许家婆婆。她带着的孙翔翔,比我的年龄要些。她们家里养了一只黑猫,蛮乖巧的,也很会抓老鼠。这一只猫,每次抓到了老鼠后,都会发出一种“呜呜”的声音,让人觉得恐怖。许家婆婆见我们孩很好奇,总是让我们在旁边对猫儿鼓励:“有油有盐,吃得鲜甜。”
进大门东侧的第一间房,住有一位叫秋林的男孩,年龄也和我的差不多大。他的母亲,是一位杂技团的演员。平时,她对自己的独生儿,常会很为严厉地训练基本功,如翻跟头、仰弯腰、压腿、倒立等。这样,我们这些好动的孩,也受到了熏陶,常会去参照动作,学着进行锻炼。
有一次,秋林的母亲在堂屋练习喷火。她先把汽油倒入口中,然后在喷出的瞬间点着,现出了一条长长的大火龙。我们在一旁观看,觉得十分惊险和刺激。我们大屋的门对面,有一个叫三迷的成人,还拜秋林的母亲为师。
进大门西侧的一间,为姓赵的一家。其女儿叫赵凤琛,比我要一两岁,常会跟着我们在一起玩。她有两个哥哥,父亲管的很紧。有时她的哥哥犯了事,便被其父亲扒开屁股,用竹条打得伤痕冒血,最后还要抹上一把盐。
在前天井东侧的一间房,住有女孩蓉蓉的一家。她的家在后来,搬到了省人委大院宿舍居住。我们宅院的这些孩,难舍难分,还都结伴到那里去玩过了。之后,这一间房,搬来了叫兰香的一户人家。
西侧的一间房,有一对万家老人居住。万家公公是个盲人,拄着一根棍,由万家婆婆在照应。这两位老人很是慈祥,我们常会到他们家里去玩。
在西边靠到我家的一间房,是一个叫胖的那家人住。我们家住进宅院来不久,那一家人便搬走了。现在回忆起来,对他们家的印象,不大怎么深。
在后天井的两侧,共有四间房。有三间住着万家公公的后代,一个儿叫万君属,成家后无女,但抱养了一个男孩,叫万绍华,与我的哥哥同年;一个女儿叫嫩,与名为赵连成的人结婚,生有一个独女,招了一位林姓为郎,生有三个外孙。还有一间房,住着一对做篾匠的夫妇,及其女儿万美玲。
后院的一栋两层房里,除我家的一间,以及房东婆婆家的一间外,还住有交警李公民夫妇,以及其亲戚许儿的一家。
原来我们的院,空间很大,环境优美。但是在后来,街道将我们院的大部分,用别处拆房来的旧材料,建了一家社办(街办)的泥炉厂,负责人是一位姓曹的拐。
算桥位于人民广场附近,我们也常会去广场玩耍。那里的百货大楼顶层,是一个很大的餐厅。父亲有时会带着全家,到那里去吃饭。从里面透过玻璃,向外看下面的人,觉得要很多,感觉十分新奇。
在幼儿时代,我上过两所幼儿园。一所是在家附近,为算桥的“社员之家”幼儿园;一所在较远些,为鸭塘幼儿园。那时,国家经历了三年的困难时期,普遍比较艰苦。记得我们在幼儿园里,由于食物的供应紧张,有时连吃豆芽菜,老师都要按照根数来分配。
所谓的“社员之家”,即以前的姚家大屋,主人是名医姚国美,在南昌市家喻户晓的,享有很高的声誉。大屋的前门,临算桥街,在该大屋的东南角上。西侧是一个大花园,有一棵很大的枣树。花园的北面,是一栋大楼屋;花园的南面,是很高的厚围墙。我们的幼儿园,就在这个地方。大屋的中间,是一个很大的天井,周围的上下楼层,有很多的房间。东边有个社员食堂,还有一口大水井。屋后的院,有一扇门,通往西湖边上。
在“社员之家”幼儿园,我玩得最好的同学,是一位叫黄志明的男孩。在大屋的花园里,老师带我们唱着歌,玩着丢手绢的游戏,十分有趣。那一首歌的歌词是:
丢手绢,
丢手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