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住进算子桥 老屋渊源有知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岁住进算子桥 老屋渊源有知晓
        一九五九年三月,这时我已将近3岁了。父亲带着一家,搬到了算桥居住。这是一处大宅院式的老屋,具有悠久的历史,住有许多的人家。这一个地方,东侧靠到孺亭学,北侧到西湖的边缘。第一次来到这个新住址时,记得是父亲抱着我,让我来打开房的门搭。

        在我的记忆里,于3岁以前,曾先后住过西湖边上的西湖路,以及渊明南路一家茶馆的楼上。父亲从乡下的老家,来到南昌市区之初,先是在省建筑工程局的工程处,做了一名国家企业的正式职工,但是,工资不足以养活一大家人。后来,他还是选择了搞单干,离开了这家国营单位。在住地附近的嫁妆街上,开过一个手工艺店。主要是油漆家具,以及其他的手艺活等。据我母亲,父亲有一种绝技,可以用烧过了火的棍,在白纸上进行作画。这样的画作,可以随来随画,技艺水平较高,符合当时很多人的欣赏趣味,前来购买的人还真不少。

        父亲对我非常看重,到茶铺去喝茶,到戏院去看戏,也常常会带在身边。记得他给我买过一些玩具,还带到附近的爱国电影院,看过了一场电影。那应该是我的人生里,所看过的第一场电影。当然,那时人太,电影里演的是些什么内容,就不知道了。我只记得在看电影时,掉了一只会走动的玩具,摸着黑找了很久。

        我们家现在住到算桥来,是因为国家的经济,已经进入了困难时期,市民的生活大多较为拮据,生意也不好做,便关掉了在嫁妆街的门面。甚至有人的家具,拿来油漆后,由于付不出工钱,便拿其中的家具来抵押。

        到算桥以后,当时我们家住的房有两间,均为那时流行的“跃进房”。那正是在全国**时期,房是由西湖房管所分配的,临时用一些旧木板、旧木格框,围起来的房间。上面的部分,并没有与顶部闭合。其中一间大的房,在前门天井后的大厅里;另一间的房间,是在后院二层木楼的上层厅堂。由于两间房的格框以上,都是空的,甚至可以在上面爬进爬出。

        初来到这样的大宅屋时,觉得布局还是蛮有条理的。这里有一位在此独住的女房东,没有孩,我们叫她为房东婆婆。据,她以前是**一位将军的偏房。在这位将军离开大陆,到台湾去之前,买下了这一套大宅院。以让她吃房租为生,等待那位将军回到大陆来。到我们住进来时,该宅院的绝大部分房,已经被国家充公。所谓的房东婆婆,只有一、两间自留房,国家每月会给她一些生活费。

        大宅院的前门外围,门楣和门柱的材料,全是大块的麻石筑成。一进大门,便是东西厢的左右两间房;再过去是个大天井,两旁是两间房。接着是个大厅,两侧又是房间,然后是两个门洞。我家的大房间就在这里,占了西侧的门,另开的大门在东侧的过道上。

        经过通道的门,是一个天井,两侧各是两间房。天井边上的,要往里边靠一些。这些房间大多为木质板壁,里面全都是地板,上面有阁楼。厅堂的地上,铺的都是方块大青石。房外的板壁上,刻有不少的花纹图案,古色古香,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过了中门,便是一个大院。东侧有一面砖墙,与孺亭学相隔;在西侧,通过瓦顶的遮掩,是两间公用厨房。在厨房里面,往南有一个通道,直达前大门一侧的门。这条通道的设计,主要是用于厨房对外出入,以及用来挑水的。向北连着厨房的,是一栋两层的屋,楼上楼下,同是两室中间一厅。房东婆婆的住处,在楼下北边一间。我家的一间房,是在楼上隔开的厅。

        院落的环境优美,种有许多的树木和花草。如桂花、柚、柑橘、大桑树等,真是鸟语花香。中间铺有一条红石道,由前屋的后门,通到院里的后屋。后院的门边,布有大家公用的厕所。

        这么一处老屋,现在虽然年久失修,破旧不堪,成了危房,但毕竟具有一定的历史,在现代都市已不多见。常常有不少感兴趣的人,来此怀旧,观赏拍照。

        出了后院的门,就是南昌市有名的西湖了。湖上有个著名的孺亭,为汉朝高士徐稚隐钓之处。在南唐时,建有高士台,亦名“孺台”。在明朝初期,立为高士祠。在嘉靖年间,徐樟建亭于祠北,以祀其先人徐孺。

        西湖的南边,原有一桥,称为高士桥。现在桥也没有了,留下了高桥的地名。西湖的北边,原也有一桥,叫洪恩桥,与东湖相通。这桥也早没有了,仅为地名,倒是有一家米粉店很有名,很多人会在这里,用大米来换米粉。中山路与洪恩桥之间,是一块较大的绿化地。那时的西湖,面积比较大。现在的湖面缩得比较了,已经在上面建成了孺亭公园。

        我们居住的算桥,同样只是南昌市的一条街名,为市区的中心地带。古时西湖上的算桥,早已经名存实亡,没有了踪迹。传在清代咸丰年间,这里住了熊家、游家、刘家和廖家四姓大户。这么四个家庭,世代为友好睦邻。他们在每年正月初四,会携带家谱和孙,到桥头来核算人口数。看看哪家的人丁兴旺,哪家相对更有福气。最有福气的那一户人家,会得到其他三家厚重的贺礼。每到这一天,鞭炮齐放,锣鼓喧天,附近的百姓都来观看“算”的盛况。算桥的地名,便由此而来。

        也有记载解释算桥其他内涵的,那是一些作兴迷信的人,留下的一种法。他们这样认为,无者在此桥上走过,便可以算得在自己的命里,有没有儿,或有几个儿。当然,这一种算的法,也仅只是一种传言而已,显然是很不靠谱的。

        *v本\文*/来自\v\v/**\,新快无弹*窗**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