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〇五章 鼎盛时期的春节
新桃复始,大地回春,一九六五年春节来到了。
俞母今年过年,比往年多了点心事,儿女们都来信回来探望,她自然心里高兴,可是俞芳、俞苓、俞盛、俞莲、俞芬通信商量,一致同意撺掇让俞文清来沈阳一聚,这让她坐立不安,不知是喜是悲。
俞母拉家带口,抽骨头拔筋吃尽了苦,提起俞文清恨得直咬牙根,不许孩们在她面前他一个字,可是每当她独自一人时也伤心痛苦、暗自落泪。俞母多年来一直保存着俞文清的一个乳黄色象牙手戳,上面刻着“俞文清印”四个篆字,她没有把它随手放到箱里,而是放到她做活儿的笸箩筐中,每天都能看到它。
俞母不会忘记刚出嫁时,家里开碱庄、豆腐坊,有地有林,有骡马大车,光自行车就有两辆。俞文清那时风流倜傥,经常穿着带背带的西裤和邻居的大姑娘媳妇谈笑。俞母比俞文清大三岁,女大三,抱金砖,夫妻相敬如宾,公婆格外看重,日过得甜甜蜜蜜。俞文清带她到县城下馆,用筷把菜都夹到她的嘴边,她现在还能记得跑堂的叫菜声音:“来喽,干炸里脊、炒肉拉皮,不要辣的……”
俞母不会忘记光复后,村里贫农团要把俞文清、陶顺喜从亚布力抓起来游斗,她没有同意,她对乡亲们:“抛弃家庭是他们不对,但这也是旧社会造成的,好在老头也是孩们的父亲,就原谅他吧!”
俞母随俞芳搬到哈尔滨后,俞文清还找到家里一次,她特意到市场买的新鲜猪肉,给他做了一碗红烧肉,他吃得干干净净后走的。
以后俞文清又专门来家一次,家里只有她和俞芬在家,俞文清坐了一会儿,领俞芬去烧麦馆吃烧麦,买了两屉烧麦,可俞芬一个都没有吃。俞母又去市场买了一斤猪肉,给他做的红烧肉,俞文清边吃边:“又吃到你做的红烧肉了,真香!”
俞芳每当想起以前不堪回首的往事,又气又恨,恨不得诅咒俞文清早死,可又一想,这么多年冰冷的心也会捂暖的,父亲再坏也改变不了血缘关系的事实。现在姊妹们生活工作都有了着落,全家是从梢开始吃甘蔗——越来越甜,也到了全家见一次面的时候了,俞芳对母亲:“你再恨他你也是他的结发妻,儿女们再恨他,也都是他的骨血。现在都二十年了,谁过得都比他强,他越看了我们好,他越会痛苦悔恨一辈。”
“唉,国有国法,暗有神灵,他做过的坏事会遭到报应的!”
此时国家政通人和,经济全面复苏,商品供应充足,人民安居乐业,这是建国以来最祥瑞的春节。大院里到处都是“恭贺新春”的彩板高悬,大红灯笼通红热烈,街路行人川流不息,人人脸上如沐春风。机关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肉菜禽蛋供应充足,居民们喜气洋洋,手里拎着大包裹年货,互致新春祝福,一派欢乐祥和气氛。
俞芳和俞母早早开始采购准备,鸡鸭鱼肉,鲜活冷冻,蔬果干调,样样俱全。俞母还特意买了一个大猪头,熏烤蒸煮,忙得不亦乐乎。俞芳破例给每个孩两元钱买爆竹,家鸣、家昌买了些“二踢脚”、红绿鞭,领着妹妹弟弟一起燃放。
年前一星期,俞苓、沈英之夫妻抱着刚满两个月的儿滨滨,与俞莲最先一拨儿来到家俱楼,她们给家带来了南岗秋林的大列巴、塞克、列巴圈、红肠、松仁肚等。俞苓一家在沈阳住上几天,就从大连乘船到上海过年去了,俞莲的寒假时间较长,可以在家多住些日。俞芬也从大连回来,胸前戴着“旅大师范学校”的校徽,精神焕发,谦恭和气,她买了乌鱼、扇贝、干鱼、烤鱼片等大连特产,装了满满一旅行包。
敬谦跟随郑镇雄书记在三十里铺蹲点,郑书记要求组成员以身作则,严格遵守纪律,不许提前回家过年,直到大年三十,大家才一起放假回家过年。
俞盛、郑怡抱着女儿星星是最后一批回来的,照样给母亲带回爱吃的油炸糕、核桃酥、牛舌饼,孩们爱吃的蜜饯果羹,茯苓糕、豌豆黄等京式糕点。给姐夫带回“牡丹”、“大前门”香烟,给大姐买的新款的确良衬衫,给家昌买了一本《山水画技法》的参考书。郑怡进门把女儿交给俞盛,脱下衣服就到厨房帮着俞母洗菜摘菜,剁肉包馅,一口一个妈叫着,嘴比叫亲妈还甜。俞盛的女儿星星长得眼耳,鼻嘴,不哭不闹,一逗就笑,就像电影《铃铛》中的主角“铃铛”一样讨人喜欢。俞母也是问长问短,满心高兴。
d看就来q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