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引子 (1 / 3)
明初太祖朱元璋遣大将徐达砌筑山海关,中原与辽东始有关内关外之分;清初康熙皇帝玄烨以修建柳条边,流民难入,关外又被以“龙兴禁地”为由封禁。在两个多世纪中,关外地广人稀,一直保持着自然古老的原始状态。在关外的最东北部,有一块群山纵横,江河密布,平原湿地,物产丰富的“宝地”,这就是“关东”的“关东”——松嫩平原。
“关东”由西北向东南分别有大兴安岭、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完达山等大山大岭,莽莽苍苍,层层叠叠;“关东”依山势走向又有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牡丹江、呼兰河等大江大河,岸陡江宽,水深流急;“关东”还有三江平原、挠力河谷、穆棱河谷等沃野湿地,一马平川,河纵横。“关东”的山,谷深林密,野兽出没;“关东”的水,航运畅通,渔业发达;“关东”的黑土地,盛产粮油,农业富足。
就在这块“宝地”的南部,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由西向东,渐趋平缓,流淌着一条曲曲弯弯的河流—-被称为“锥”的绥芬河。这条河流在老爷岭深处激荡穿行,从太平岭东坡的峡谷中蜿蜒流出,向东走出群峰,进入东宁平原,跨过**,忽转而向南,再次冲进崇山峻岭,一路扬波奔向日本海。
绥芬河有一条支流叫瑚布图河,又名“乌沙河”,河床金沙细滩,河水清澈见底,水势平缓轻柔,渔船悠然撒。瑚布图河只有五、六十米宽,流缓波平,河里盛产滩头鱼,数金滩头、银滩头、黑滩头最为出名。瑚布图河又是中俄界河,对岸山峦逶迤连绵,森林层叠茂盛,白墙尖阁点缀,异国居民劳作,充满浓郁的**风貌。
瑚布图河源出**维尔稀纳桑杜加山两侧,南起珲春北到东宁中俄交界九十九公里,在东宁境内与乌蛇沟河、大肚川河交汇后融入绥芬河,汇流的地方被称为“三岔口”,这里逐渐形成为一个繁华的镇。老年人讲,“先有三岔口,后有东宁城”,最早来到三岔口垦荒安家的闯关东先民是在清嘉庆、道光年间柳条边撤禁后;等到同治、光绪年实行鼓励招民垦荒的“实边政策”后,才“渐次垦辟,移民日盛”。一八八二年(清光绪八年)于三岔口设街;一八**(清光绪十五年)设立招垦总局;一九零三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撤销招垦总局,设置绥芬厅;一九零九年(清宣统元年),绥芬厅升府移驻宁古塔后,于三岔口设置东宁厅;一九一三年,民国政府将东宁厅改为东宁县,三岔口为东宁县城;一九三四年六月,日本侵略军将三岔口定为军事禁区,伪县公署由三岔口移驻城(今东宁镇),三岔口颓败凄凉,遂成荒芜废墟之地。
在距离三岔口镇以南三十公里的瑚布图河西岸有个村庄,依山傍水、地势平坦,只因村西头有一条清河流经这里,先人们就把这个村庄叫做“河村”。一百多年前,正是河村的开拓者们跋山涉水,关山迢递,独具慧眼,选中这里开荒耕种,择水而居,繁衍生息,安家立业。河村里住着四五十户人家,有着几百号人丁,无一例外都是从关内闯关东而来,最多的是山东人,也有河北人、河南人和山西人,祖先最早来这里安家的已有五世,历经百年。站在村后山坡上远远望去,绿树掩映中的“木刻楞”板房,白桦树柈的围栅,就像点缀在翠绿中的宝石蜜蜡、熠熠生辉;房屋后高高矗立的烟囱,飘出缕缕烟霞,散发着诱人的炊香……
河村地处太平岭东坡,清河流域使河村周围形成狭的冲积平原,这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合森林作物和农业作物生长。村旁农田土质肥沃,有大田、水田、盛产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等;每家房前屋后栽些沙果、梨、杏、桃等多种果木,果树下种点花生、地、土豆、烤烟等,也足够一家十口八口吃用。出村口向西北走十几里就进了山,山深林密、沟壑众多,有榛沟、杏树沟、梨树沟、头道沟、二道沟、西沟、南沟等等,山里有红松、白桦、柞木、黄菠萝、水曲柳、核桃楸、紫椴、裂叶榆等山林树木;有山梨、山杏、山枣、臭李、山核桃、山葡萄、榛、松等山果;有蕨菜、灰菜、柳蒿、猴腿儿、刺嫩芽、大叶芹等山野菜;有木耳、猴头、元蘑、松茸、榛蘑等食用菌;还有人参、黄芪、五味、赤芍、平贝母、细辛、穿地龙、剌五加、芥梗、剌玫果等中药材。深林中还有东北虎、花豹、黑熊、猞猁、狼、马鹿、野猪、狐狸、犴鹿、獐狍、紫貂、梅花鹿等动物。河村的村民世世代代在这个“世外桃源”中生活耕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着自给自足、平静无忧的日。
清河是从村西面蛤蟆顶下的榛沟里流淌出来的,蛤蟆顶是因主峰像一只趴着的大蛤蟆而得名,属太平岭余脉;榛沟则是由图们翻越老爷岭到东宁、牡丹江的官驿道必经之处。清河的源头是榛沟深处的一泓泉水,由地下殷殷沁出,从青草中汨汨流过,在溪谷间叮咚跳跃,在岩石下撒银溅玉,一路歌声,走出山谷。清河流经河村时,地势平缓,已成河滩浅流,在划出一个优美的S形后,华丽转身,投进到瑚布图河的怀抱。清河河床里遍布大大的鹅卵石,星罗棋布,天然点缀,涓涓细流就像一条轻纱在鹅卵石旁飘拂而过。一群肥硕的白鸭在水中或低头入水,或回首顾盼,尽情捕食猎物,戏水玩耍。岸边的土堤上栽种着白杨绿柳,当杨絮飘飞、柳枝摇曳时节,傍花随柳,堤上路更具韵味。
通向村外的大车道在村西头,进村要过清河上的木桥。桥长不过十米,高不到两米,宽也就是三米,每年枯水季节,胶轮车、木轮车、手推车都从桥边的硬河床过河,只有在夏秋水大时车辆才从桥上过。木桥建于光绪年间,桥身、桥墩是用笔直挺拔的红松建成,漫坡形的桥面是用坚硬耐腐的厚椴木板铺成,桥两旁是刨得平整光滑的榆木护栏,整座桥不事雕饰,质朴无华,厚重敦实。俗话:“修桥补路头一功”,这木桥是村里的俞姓大户花了五十两白银所建,距今已有五、六十年,依然巍然屹立、恢弘如初。
河村百姓男耕女织,夏收冬藏,街坊邻里,和睦融洽,不知不觉间在此居住了上百年。这里虽然地处边境,与俄国人同饮一江水,隔河相望,百十年间倒也相安无事。有时孩在河里抓鱼、游泳,就是漂到了对岸,那些俄国哨所的边防军人也只是大声吆喝,恐吓,把人撵回来了事,并不打骂、扣留或开枪射击。一八九七年,俄国人开始修建中东铁路,到一九零三年七月中东铁路正式通车,中俄边境贸易异常活跃,一些村民带着山里的特产和自家的农副产品到三岔口、绥芬河,甚至还跑到俄国的双城、海参崴,换回俄国制造的工业品,当地人俗称“跑崴”、“跑毛”。“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全东北,成立伪满洲国,建立伪县公署,三岔口初隶吉林省,又隶滨江省,被划为军事禁区,使河村平静安宁的生活被彻底打破……
村里的大宅院在十字街口,张王李赵俞五个大户,都是绿柳石狮,庭院深深,其中最大的要数俞家。俞家最兴旺的时候是河村名副其实的第一大户,当年曾捐银建桥,家有百亩良田,有车马耕牛,雇工十数人,还有碱庄、豆腐坊、店铺,可传到第四辈,也就是现在的俞老爷俞鸿发这辈,内忧外患,江河日下,俞家已日渐破败,无往日气象。
俞家宅院的院墙有两米多高,就像坚固的城堡,院墙四角建有尖顶的炮台,炮台的城碟可以用来瞭望和防御;宅院大门是一座门楼,用圆木起脊,石条为阶,墙外是一趟柳树,门洞两旁是一对石头狮。门楼下是包着铁条门边的两扇木门,紫椴木门有巴掌厚,涂着黑亮的桐油,大门上装着一对黄铜兽面门钹。门楣上方木制匾额金漆书写“俞宅”二个硕大的汉隶大字,两侧各有古朴沧桑的木匾对联,上书:“孝德留史,耕读传家”,村里人都把这个大宅院称为“俞家大院”。
俞家大院是典型的北方中型四合院,卧砖到顶,起脊瓦房,坐北朝南,庭院宽阔。宅院正门是南房四间,正中门洞是大门,两侧厅堂用做门房、客厅、书房等;东厢房有三间,素顶红砖,是下人所住和粮库仓房;西厢房是车房马号、畜圈禽舍所用;院西墙开一边门,供马车出入。院里栽种桃李果树,田畦菜蔬时鲜,纳荫乘凉,一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闲适意境。北房是院内正房,与南房间建一花墙、月亮门,做为前院后院之隔。北房五间青砖大瓦房,中间三间是俞鸿发和妻俞高氏自用,东西两间儿居住;房前方砖铺地,青石作阶,院里遍植丁香海棠,金桂银桂。俞家大院建筑青堂瓦舍,黛瓦青砖;院内花木扶疏,幽雅宜人;少一些城里四合院的彩绘描金、木雕石塑,多一些乡下民居的朴素大方、简洁适用。
一九三八年秋,天高气爽,晴空丽日,河村麦穗低垂,果树飘香,村民心里喜滋滋地望着丰收在望的劳动果实,盘算着一年即将到手的收成。
这天傍晚,月上柳梢,四野蛙鸣,一辆木制胶轮大车从东宁县城向河村飞奔而来。大车前辕旁坐着个年轻的车把式,左手抖动着长长的缰绳,右手挥舞着一杆长鞭,鞭哨不时被甩出“啪、啪”的响声,嘴里大声吆喝着“驾、驾”,声音在寂静的山路上显得格外响亮。驾辕的大青骡鼻腔喘着粗气,嘴里发出“咴、咴”轻轻嘶鸣;前边还有一匹拉套的白鼻梁枣红马,身上沁出晶莹的汗珠,两匹马一路狂奔。
车舆里坐着一个年轻的后生,他紧绷着的脸,心里焦急万分,不时催促着车把式“快,再快一点”。他坐在一块猞猁皮上,手扶着车轸,面朝前方,身体随着隆隆的马车声不停地颠簸。后生长得白净面皮,五官周正,戴着黑呢绒西式礼帽,身穿一套深蓝色的开领风衣,脚上是青色礼服呢面的千层底布鞋。后生名叫俞文清,是俞家大院俞鸿发的大公,这年三十岁,是绥阳一家洋服店的掌柜。这天早上,店里开门不久,俞文清从一位经常来洋服店的日本常客口中听,关东军近日就要在东宁全县实行“归屯并村”,边境旁的村庄都要归到距离边境六十里外的狼洞沟去。听到这个消息,俞文清吃惊不,他把店里的活儿简单安排一下,没敢耽搁片刻,从后街的车马店租了一挂两匹马大车,就急如星火般往家里奔来。
原来从绥阳到东宁、三岔口、大乌蛇沟、河村,也就二百多里路,可自从三岔口周围几十平方公里都被关东军划为军事禁区后,原来走的那条老驿道不让过了,只好从东宁到大肚川镇绕过三岔口再到河村,大约二百五十里路,比从前要多跑出五十多里。特别是从大肚川镇到河村的七八十里都是山路,坡陡难行,快跑也要八九个钟头才能到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