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周那些事3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西周那些事3 (1 / 2)
        老芮这番话,周厉王自是一句也听不进去,不过周厉王倒也不是很坏,并没有以“妖言惑众”罪追究他的法律责任。

        周厉王虽然阻止了大伙的副业,但却给大伙带来了一项新的业余活动:谤王。所谓“谤”,就是“批评、舆论”的意思,此时的西周,可谓是全国上下,男女老幼,都在街头巷尾的“谤”周厉王。另外一个大臣召公(官名)发现这种情况后,赶紧跑到王宫里向周厉王禀报,周厉王一听还有这种事,勃然大怒,立刻找来一个巫师,对他:“以后这事就交给你了,如果发现有谁再敢议论朝政,格杀勿论!“

        就这样,在周厉王和这个巫师的“白色恐怖”统治下,周朝人民再也不敢谤王了。不仅如此,他们似乎还吓出了后遗症,连话都不敢了,史称:“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这就是成语“道路以目”的出处,形容老百姓对暴政的恐惧和憎恨!

        周厉王见到这种情况后,很是满意,就找来了当初汇报情况的召公,得意洋洋的:“怎么样,我能‘弥谤’,现在没人批评我了吧?”召公却不以为然,一张嘴,呼啦啦的就是一大通,中心思想是八个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召公也创造了一个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指不让人民话,必有大害。

        事实证明,周厉王“弥谤”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他弥了三年。

        三年之后,西周发生了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以周厉王为首的西周领导班很快就开展了一次轰轰烈烈的“抗险救灾”工作,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西周之前也发生过不少次自然灾害,但是那个时候,西周人民可以到山川湖泊里,依靠副业为生。但是现在世道变了,周厉王搞了个“专利”,断了他们的副业,所以愤怒的西周人民走投无路下,只得铤而走险。大伙拿着棍棒、斧头之类的武器杀进王宫,周厉王见情形不妙,二话不,立马闪人,一口气从镐(音浩)京(西周国都,今陕西西安)跑到了彘(音治)地(今山西霍县),这就是历史上的“厉王流彘”事件!

        周厉王跑的快,他儿就不行了,这个太虽然跑的慢,但是见机也挺快,跑到召公的家里。这个创造成语的召公不仅是个好官,还是一个忠臣,他见太来了,二话不,立马就让太和他的一个儿交换衣服,来了个“狸猫换太”!

        国人们见周厉王溜了,正遗憾呢,突然有人发现太去了召公家,于是愤怒的国人就前去包围了召公府,让他交出太(由此可见,召公平时在人民群众中还是很有口碑的,否则,大伙早就杀人放火了),召公早有准备,把自己的儿交了出来,国人们一看是“太”,二话不,上去就把太剁成了一堆肉酱!

        就这样,真太躲过一劫,从此就住在召公的家里。

        西周末年,国人造反,赶走周厉王的这件事,史称“国人暴动”!

        (5)西周的末日

        国人们一怒之下,赶走了周厉王,杀了“太”,然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这个时候,西周的次要领导人物周公、召公等就此召开了一次临时会议,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和谐的大会,成功的大会!

        与会成员进行了一番深入激烈的探讨,意见很快达成一致:由周公、召公二人共同组成一个“临时政府”,暂时处理国政。也就是,这哥俩暂时当了“摄政王”,史称“共和行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