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西周那些事1 (3 / 3)
不过很明显,周王虽然是老大,但诸侯的权力也不,诸侯国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后来到了西周末年和东周,王权日衰,分封制受到破坏,周朝就进入到诸侯割据的春秋、战国时代。
为了防止诸侯们“造反”,周王想到了两个“妙计”,事实证明,这两个都是馊主意。
第一个主意叫“实力”,所谓“天之田方千里,公、侯田地方百里,伯七十,、男五十里。”又所谓“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国一军。”(一军是12500人)。也就是,周王是有实力镇住诸侯的。同时西周分封的时候还有一个潜规则:能力强的往往会被分到土地荒芜的“不毛之地”或者是接近少数民族(如犬戎)的地方,而能力弱的则可以分到好地方。
这个主意表面上看是挺不错的,但治标不治本,一旦周王室出现昏君,力量衰弱,就压不住诸侯了。而且地是死的,人是活的,又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强国还是要强的。
第二个主意叫“亲戚”。荀曾经过:“周初立国七十一,姬姓独占五十三人。”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姬姓诸侯就是同姓诸侯,本家亲戚。
上个主意好歹还治标不治本,这个主意却连标都不治,在政治上,亲戚算个屁啊!而且诸侯之间也相互通婚,这就意味着他们也成了亲戚。后来的春秋战国之际,战乱不断,起来,都是亲戚打亲戚,打的就是亲戚!
周王的这两个主意虽然都不行,但是能想出这两个主意,也算尽力了!
诸侯虽是一级,但是又分为五等:公、侯、伯、、男,这就是所谓的“五等爵位”。有人可能就会问了:既然诸侯中公的地位最高,那么为什么诸侯不叫“诸公”,而叫“诸侯”呢?
这是因为西周初年,大封诸侯的时候,受封的诸侯还真不少,号称“天下800诸侯”。但是公爵很少,所谓“天三公,及王者之后为公。”比如宋国是商王之后,公爵。由于公爵太少,所以大伙就退而求其次,都称了“诸侯”。
前面了,诸侯多为姬姓诸侯,但是也有一些异姓诸侯,这些异姓诸侯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功臣封国,比如齐国,就是那个大功臣姜牙的封地;第二种是王者之后,比如宋国;第三种是本来就存在的部落,比如楚国、秦国等。
诸侯分为五等,卿大夫也分两等:卿和大夫。卿在封地、待遇上都是高于大夫的,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卿与大夫应该是两个阶层。这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卿与大夫的封地都来源于诸侯,二者向下分又都是士,所以卿和大夫本质上还是一个级别的。
士再向下是庶民,也就是平头老百姓,庶民再向下就是奴隶了。庶民又分两种:国人和野人。所谓“国人”,主要是指居住在城市(西周的城市很,不过数量不少)里的农民、手工艺者、商人等,所以“国人”是具有封建社会性质的(国人再加上能读书的士,就成“士农工商”了)。所谓“野人”,主要是指生活在野外的人,另外还有逃亡的奴隶,四海为家,无牵无挂的,这类人在当时还真不少。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