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如何教儿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55章 如何教儿
        司马攸还是不放心的问道:“阿荃,你在这东吴,又如何教会咱们的儿子如何做个王者呢?”

        “有道是寒门出贵子,贫门出孝子,百姓出大才。这只有经历过最底层真实的教化,才能出真正能做大事的王者。正如那孟母三迁,这孟子的时候,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仉氏不再结婚。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这次,孟子又学起屠夫宰杀猪羊,孟子妈妈知道了,他们又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也正因为孟母三千,孟子有所教化,成为了寒门贵子的榜样。再比如这《师》,坊间就有人写出了一篇文章,我觉得甚好。”

        贾褒清了清喉咙,继续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以贻之。”

        贾褒继续道:“自古以来,尊师重道是为传承,更是孩子成才的最重要的捷径。这捷径《吕氏春秋》更是出现了劝学一,解释而来就是,先王的政教中,役有什么比孝更荣耀的了,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的了。忠孝是作君主、父母的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荣是作子女、臣下的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

        然而,作君主、父母的却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作子女、臣下的却得不到他们所向往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下就太平安定了。

        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践、贫富了。象这样,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

        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言语就会被人信从,道义就会被人称述而彰明了。因此,应召去教的老师不可能教化他人,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得以施行,使自身得以尊贵,不也差得太远了吗?

        从师学习的人处于不可能受到教化、不会听从教诲的地位,自己随意行事,尽管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人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怎么可能办得到呢?凡教,应该使对方心情舒畅,而不是硬性教。

        如今世上教的人,大多不能使对方心情舒畅,却反去硬性教。不能使对方心情舒杨,反去硬性教,这就如同拯救溺水的人却用石头让他沉下去,如同治病却给病人喝下毒药一样,只会适得其反。社会越发混乱、不肖的君主越发昏乱就都由此产生了。

        所以,做老师的要务在于依循事理,在于施行道义。只要事理被依循,道义得以树立,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对他们不敢轻慢,即使上至于子朝拜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羞愧。大凡师徒相遇而和洽的情况不可能一定实现。如果有谁遗弃事理,抛掉道义,去追求不一定实现的东西;并想要人们尊重他,这不也太难了吗?

        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施行道义,然后才能尊显。

        曾子:“君子在道路上行走,其中父亲还在的可以看出来,其中有老师的也可以看出来。对那些父亲、老师都不在的,其他人又能怎么样呢?”

        曾点派他的儿子曾参外出,过了约定的日期却没有回来,人们都来看望曾点:“怕不是遇难了。”

        曾点:“即使他要死,我还活着,他怎么敢自己不心遭祸而死!”

        孔子被囚禁在匡地,颇渊最后才到,孔子:“我以为你死了。”

        颇渊:“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

        颜回对待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

        贾褒笑起来,“桃符,你能想到这教育,便是你绝地反击的好机会,也是我对你更有信心的征兆。正如《荀子大略》所言,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下之中,礼也。子外屏,诸侯内屏,礼也。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诸侯召其臣,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子召诸侯,诸侯辇舆就马,礼也。子山冕,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韦弁,礼也。子御珽,诸侯御荼,大夫服笏,礼也。子雕弓,诸侯彤弓,大夫黑弓,礼也。诸侯相见,卿为介,以其教士毕行,使仁居守。聘人以珪,问士以壁,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施然也。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表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去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人心者,皆礼也。礼之大凡: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军旅,饰威也。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节也,故成。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虚之,非仁也。义,非其门而由之,非义也。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义;审节而不知,不成礼;和而不发,不成乐。故曰: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货财曰赙,舆马曰赗,衣服曰襚,玩好曰赠,玉贝曰唅。赙赗所以佐生也。赠襚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礼也。故吉行五十,奔丧百里,赗赠及事,礼之大也。礼者,政之輓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

        “桃符啊,你要知道这百姓心中对于师的法,那便是:君子隆师而亲友;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为学莫重于尊师;事师之犹事父也;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地,重于父母多矣;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

        贾褒拍着司马攸的肩膀道:“若是你甘愿做下人的师,更愿意做下人的傅,那便是门生下,你我的儿子司马冏,又如何不能凭借你的教化之人,成为他的门生故吏呢?”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