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孝经哭泣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47章 孝经哭泣 (1 / 3)
        陆抗眼睛一挑,带着冷哼,“怎么?你跟我讲故事?既然如此,那我也给你讲讲。”

        陆抗显然是要跟贾褒辩个分明,也跟贾褒个清楚。

        “你们晋王有个李密,现在要辅佐那司马炎犹如曹孟德一般,挟子以令诸侯,更是犹如曹丕一般取而代之,逼着曹奂禅让帝位。这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李密传》: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郎。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

        陆抗顿了顿继续道:“而就在一个月之前,这司马炎已然登基为帝,改朝为晋,自称武帝,人称晋武帝,年号为泰始。那司马炎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官名)。诏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司马炎上表,陈述家里情况,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表》。《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比一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陆抗笑起来,“这李密是我的好友,虽然你的大哥是个慧眼识才之人,只是我不懂那司马昭去世,你司马攸为什么却在我这里,跟我这吴国之将慢条斯理的谈笑风生,却不会去奔丧呢?更何况是你们如今晋朝的国丧?”

        司马攸嚯的一下站了起来,“你什么?我父亲司马昭去世了?!”

        “原来你还不知道啊,看来这成王败寇,你已然是贼寇了。”陆抗蓄意着。

        司马攸此时哪里想着跟陆抗多些什么,恨不得身上长了翅膀,一日之间即可回到晋朝帝都,他一时忍不住,一口血喷了出来。

        司马攸出了嘴角带血的道: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子章第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