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2 平羌之策 (2 / 4)
故能知晓,六月二十四日祭天会的各项禁忌。
总而言之。若要平定羌乱。。只有二策:一急一缓。
急策,需快刀。所谓快刀斩乱麻。将谋反羌人健勇,尽数屠灭。东羌诸种,青壮无存。十年之内,无力谋逆。此为下策。
缓策,需长情。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设循吏,除苛政,将羌人世代归于教化,尽数归心,百年之后,羌人皆汉人。不分你我。此为上策。
下策太急,上策太缓。
帝国日薄西山,何以存百年。而刘备亦无法久居陇右,若平羌刚有起色,便被调回,陇右一地又被陛下售卖他人。买官上任,刮地三尺,乃至羌人积怨再反。如此功亏一篑,恶性循环。羌人屡遭‘戏耍’,吃一堑长一智。必然变得多疑狡诈。不再轻信汉官。
再想令其归心,难上加难。
《平羌手札》中,段太尉对平羌国策,亦有自省。汉羌矛盾,最大一点,亦是土地。
东羌诸种,多聚集在河湟流域。金城郡,陇西郡以西,”绵地千里”的广大区域。然,此地水草丰美适于畜牧兼宜农耕的区域,多呈块状分布,并无连接。如河湟谷地,西海,盐池,大、小榆谷,大允谷,赐支河曲,赐支河首等。
西海有”平地美草”及”鱼盐之利”,王莽时曾设西海郡,筑五县。大、小榆谷”土地肥美”,地利其次。大允谷,赐支河曲再次。赐支河首相比之下,位置最西,地利最次。
于是,河湟间,西海及大小榆谷,便成为羌汉争夺的重点。
“地利之争”除外,才是苛政、兵役。
羌人多依山下寨。周围多山地、丘陵。不宜农耕。且关山许多优良牧场,皆划归国有,饲养战马,不许羌人放牧。羌人又时常被充作‘义从’征发,因战伤残,却得不到应有抚恤。加之,凡遇纷争,所在郡县官吏,多袒护汉人豪强。积怨日久。宣泄无门,只能揭竿而反。
当然,在段太尉看来,羌人亦有羌人弊端。
首当其冲,过量繁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