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5.4飞了的梦 (1 / 2)
整个校园一尘不染,黄灿灿的三层教学楼,桃花红的新砖房,青白色的水泥地面,红蓝绿的三块儿学生方队。刻意打扮过的青泉乡民族学校,犹如一位雍容华贵的新娘子,包装得一丝不苟。就连平日里扪虱而谈的“迂腐先生们”在这雪屑飞舞的日子里,也换上了“赶交流”时买的新衣,虽然动人(冻人),却显得格外精神。
一位来自邯郸市的什么书记惊叹道:“这么冷的天,教师们居然穿那么少,真能适应气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哪!”
两个负责招待的年轻女教师窃语:“还不是因为要打扮给你们看?昨天我们还皮裤套棉裤呢!冷何惧之有?领导之命不可违!”
说完留下一串娇笑,便脚底抹油——溜了。
市县领导应时而到,西装革履,白白胖胖的领导队伍点缀整个校园,成了校园里一种特别的景致,这景致又使人蓦然地想起了“画龙点睛”的成语。
在鼓乐声中,领导队伍缓缓步入主席台,就坐后变成了一个方阵。庆祝大会,像一场排练多时的戏剧,终于拉开了序幕,所有角色粉墨登场:
首先,元渊书记把稿件卷成了筒状握在右手,激昂地指点青泉乡的教育,小纸筒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舞动着,成了他激情抒发不可缺少的一个工具,就像当年执教时握在手里的教鞭。第二位是县教育局赵局长,他用极舒缓的语调、极富有磁性的声音致辞,表示祝贺,表达鼓励。接着,是张家口市民族局局长手持话筒即兴讲演,回语混合着汉语,传送着他满腔的关怀……
开会完毕,礼炮齐鸣,然而,此刻太阳却从云层中挤出来大煞风景,使礼炮的魅力减半——晚上放效果要好的多!孩子们却没有这么多的遗憾,欢呼声赛过了礼炮声,孩子们看着天上慢慢散开的彩色烟雾,元渊却在看着热血沸腾的孩子们,无邪的笑脸,兴奋无比的欢叫声,多么鲜亮的生命!多么充满希望的季节!其实台下这一片才是最动人的景致!
元渊的眼睛湿润了。
这十多年来,他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投资。在一个并不富裕乡镇里进行资源分配,就好像很多人分食一块儿面包,这儿分配得多了,那儿自然就少了,所以,他这个“大当家的”少不了招些怨愤,和他一起“干革命”的兄弟们背地里总说他带点儿“楞”,饿瘦了自己,养肥了别人。他们说他们的,元渊自己心里有杆秤,乡财政的支出中,教育经费是总是第一项,再穷不能穷教育,谁家生养的不是孩子?谁家的孩子不是父母活着的希望?教育牵着老百姓的心哪。
元书记是从教师行伍里走出来的,深知其中奥妙。
提起了教育,他又想起了正在异地上高中的儿子,忧郁又起。心,又被那块儿刚刚掀起的大石头严严实实压住了……
接下来是学生的体操表演、文艺表演,穷乡僻壤的孩子们艺术素养几乎为零。孩子们的动作粗糙但也整齐,技艺不惊人却态度认真。元书记太希望这集中办学能使全乡的教师资源、教学教育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切实提高农村孩子的整体素质,真正能减小城乡差别的途径是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宴会准备停当,众宾客出“血”。元渊看着账单计算了一下所收的款数,9万多,不少了,能解决点燃眉之急。大操大办,收受贺礼、红包,本来都是不被提倡的事情,可是有人提议,各方面的头头脑脑一碰头,一致通过,于是土政策生效,也就大办了一场。其实,这种方法也能聚少成多,集中资金办些大事情。
元渊思忖着,惭愧起来,作为一方的当家人为了发展教育竟不择手段起来了!可是,现在只能如此了。一个劲儿像上面伸手哪有那么灵验?也许是一种趋势,农村教育好像真的走进了穷途末路,学生人数锐减,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步履艰难。支付教育经费让所有的政府领导都头疼。
酒席就设在教室里,餐桌很大,每张餐桌配备数十把椅子,每把椅子上都供着一个都供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的贵宾,他们肆意地挥霍着众多东道主送来的热情,加上仙露玉浆的催化,使众宾客越发容光焕发,斗志昂扬。
戴着“接待人员”牌的乡干部、教师们充当服务生,他们来回跑着,为慷慨解囊的来宾们端菜,拿酒,倒茶。时间慢慢消失,“服务生们”此时不如彼时,灰头灰脑,低三下四。若有人仔细观察,这些人愈看愈像“丧了家的资本主义乏走狗”。
终于,席终人散了。
人大主席、一贯制学校校长几次三番地牵着“接待人员们”的鼻子去收拾了残局。脸上无光、胃中没食的乡干部们和教师们终于得令就餐,狼吞虎咽后,这些“劳苦大众”便一脸灿烂了。外来的客人们散尽了,乡领导,校领导挨个儿慰问起这些“劳苦大众”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