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965 杨嗣昌】 (8 / 10)
杨嗣昌接到方一藻的报告后,立刻建议崇祯帝允许方一藻及总监太监高起潜便宜从事,办好议和,得到崇祯帝默许。
**忠回到宁远,带回***致高起潜的书信,信中称:“仍言讲款,若不许,夏秋必有举动。”
杨嗣昌极力劝说崇祯帝把握时机与清和谈,但崇祯帝只命方一藻、高起潜“细酌”。
杨嗣昌不依不挠,继续上疏批评言官不顾兵部处境,只会空言**,请求“圣鉴允行”,即明确批准方一藻与高起潜议和。
此时杨嗣昌主导议和已经公开化,引起朝臣激烈非议,掀起弹劾杨嗣昌运动,其中攻讦最力的是少詹事黄道周,他们表面上反对杨嗣昌“夺情入阁”,实际上反对他主导的对清和议。
崇祯帝于当*七月五日召集群臣于平台,让杨嗣昌与黄道周在御前辩论,最后崇祯帝袒护杨嗣昌,贬斥黄道周等弹劾杨嗣昌的**。
尽管杨嗣昌摆脱弹劾,但崇祯帝碍**臣反对,不敢接受杨嗣昌的建议,对和谈明确支持,方一藻、高起潜与满清的和议遂不了了之。
同时,新被起用的兵部尚书卢象昇亦坚决反对与清议和,与杨嗣昌形成尖锐对立。
***见此情形,乃于崇祯十一*,1638*九月派兵大举入塞,对**展开惩罚性打击。
由于明廷内部政见**,总督天下援兵的卢象昇未能与杨嗣昌、高起潜良好配合,导致卢象昇战死于巨鹿贾庄,七十余城先后失守,四十六*人被俘,包括德王朱由枢。
到崇祯十二*,1639*三月清军方才扬长而去。
事后追究责任时,杨嗣昌虽被弹劾,但崇祯还是保住了他,并感慨:“大事几成,为几个黄口书生所误,以至于此!”
崇祯十一、十二*之交的清兵入塞,使局势急转直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