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中华神盾防空重巡洋舰 (3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24章 中华神盾防空重巡洋舰 (3 / 4)
        不过,单独一座火神密集阵还是不足以应对航母战斗群数以百架作战飞机饱和式攻击的。因此,基于mk16火神密集阵的防空战舰顿时浮出水面。

        由于考虑到小吨位的防空驱逐舰无法大量安装mk16火神密集阵系统,因此海军装备委员会首次设计一款新型的防空巡洋舰。此时**海军的轻巡洋舰的吨位跟驱猎舰的吨位已经相差无几,因此舰队防空巡洋舰的重任便落在了重巡洋舰的身上。

        此时**海军的防空巡洋舰都是改装自俘虏俄国的大型装甲巡洋舰和英国的一级巡洋舰,此前已经进行大规模对空火炮改装了,传统的大型装甲巡洋舰和一级巡洋舰的结构布局不理想,重新改装升级的空间有限,不适合安装火神密集阵系统。

        由于火神密集阵系统的射速超高,对于供弹量和供弹速度的要求极高,因此当前**的重巡洋舰的供弹系统都无法支撑火神密集阵的弹药消耗,而且供弹系统也是上个世纪的布局,已经落后太多了。

        最终,海军装备委员会从海军经费中挤占一部分项目资金,用来建造一款全新概念的防空型重巡洋舰。

        新型防空重巡洋舰的设计流水代号为td2098,海军内部拟将其定级为台风级防空重巡洋舰。

        台风级防空重巡洋舰,设计标准排水量15200吨,使用单烟囱、平甲板外型。首次在重巡洋舰级别的战舰上抛弃多烟囱布局方式,这样有利于节省甲板空间以布置更多的武器、同时还能缩短装甲带长度节省重量。

        同样,**海军装备委员会并未放弃传统的火炮系统,尽管有了密集阵武器系统,但是传统的主炮和高平两用速射炮没有放弃,这导致台风级防空巡洋舰的舰体长度超过了200米。长宽吃水7.3米,超过了**所有重巡洋舰的尺寸,在全世界重巡洋舰领域内也是最长的。

        虽然是重巡洋舰标准,但作为防空巡洋舰,装甲要求不高,全部的装甲重量仅有2119吨,最大装甲不过150毫米厚。采用技术成熟的捕风级重巡洋舰的设计原则进行船体内部隔舱设计。每个锅炉都有独立的隔间。横向装甲防水隔壁将整个装甲盒内部分割成6个主要隔舱。基于战时防空舰的实际使用经验,将最初设计的100000马力输出修改为120000马力,以实现最高达到33节的航速,作为配合明级战列舰和峨眉山级**作战之必需。

        主炮系统采用四座三联装203毫米55倍径速射型主炮,背负式设计,旋转式炮塔。因为三联装炮塔更为紧凑,而且设计中并不要求这种炮塔能实施对空射击,所以也就没有那么多复杂的俯仰系统,在重量上也要小的多。每门主炮都拥有独立的弹药提升装置,使用油压驱动的俯仰系统,最大能实现78度的仰角。主要是为了实现大仰角高射速和较高的回旋能力,不过这需要安装复杂的俯仰回旋装置与供弹机构,使得炮塔重量超过了200吨。

        指挥这12门威力巨大的203毫米55倍径的高平两用速射炮的是4台mp十五年式设计指挥仪,在前后舰桥的顶部和船体两侧舯部烟囱之间的对称各安装一台。mp15型指挥仪兼顾高射和平射功能为高平两用,装有对空对海搜索雷达。

        对空有效搜索跟踪距离为41000米,对海为37000米,距离方位误差为20米和4密位左右,就20世纪初的探测技术水平而言,台风级防空巡洋舰的探测精度是极高的。当然,作为主探测设备和测距装置的4.6米光学测距仪,如今虽然有了雷达的竞争,但是依然处于主导地位。

        传统的近距离对空对海火力是12座3联装37毫米速射炮,以及20座20毫米双联装机关炮。

        新设计的台风级防空重巡洋舰将这些全部取消掉,更换为36座mk16火神密集阵。分作三部分安装,第部分位于主甲板上,布置20座mk16火神密集阵,位于舰舯两舷,均匀对称布置。第二部分位于二级甲板平台上,左右各4座,前后各1座密集阵。第三部分位于舰岛上,前后各一座,左右各两座。

        36座mk16火神密集阵武器系统的安装,火力是相当惊人的,其火力密集程度之强,是当前世界各国任何飞机都很难安全逾越的雷池线,取名台风防空巡洋舰名副其实。

        **海军部挪用其他造舰经费,在光华十四年到十五年间建造了6艘台风级防空重巡洋舰。在六艘台风级防空重巡洋舰在光华十六年的环太平洋演习中成功的拦截了第六航母战斗群对第一战列舰分舰队的舰载机攻击,成功的保护住了第一战列舰分舰队。随后第一战列舰分舰队通过明级战列舰的雷达系统锁定了第六航母战斗群的位置,迅速将其摧毁,使得海军bb党一方获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