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炮火下的“还乡团”(上) (2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 炮火下的“还乡团”(上) (2 / 6)
        文化人哼呀出来的什么“近乡情更怯”之类名诗佳句,他们不一定都知道,但是此情此景下的“还乡”路,是什么滋味?

        不要小看只是几座大山、一座长城之隔,出了古北口就是“口外”,过了南天门,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入关”。

        这南天门距离古北口4公里左右,是清代皇帝去承德避暑山庄时,御道上的一处山口。

        皇帝“巡幸热河,息饮于此”,算是个车马劳顿小歇的地方。

        康熙四十三年,在大臣、学士们的奏请下,在此修筑“南天门”。

        就是在两山之间,修筑一个类似城门楼子的关口。

        不过两边没有城墙,而是以山为墙。

        旁边还有供奉真武、关帝、二郎神君的道观、观音寺等。

        被称为“前拱神京,后临古北口,崇山逻列,峻岭迢遥,地虽无雁门之险,景亦若有剑阁之形”。

        与古北口相比,南天门算不上有多险要。

        长城抗战中,古北口失守,随后赶来的我方军队,就是在这里构筑防线。

        而对于鬼子而言,要想从古北口沿平古大道去北平,就要拿下南天门。

        潮河从古北口流入关内,蜿蜒向东南流去。

        南天门及平古大道就在潮河右岸,所以当时我方抗战部队,每每通过无遮无挡的干枯河床路段时,遭受鬼子飞机、大炮轰炸的惨烈状况,可以想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