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四回 印度商队 1 (3 / 3)
第二天一早,宋健便去拉斯尔城打听喀伦家商队的消息去了,方国涣、罗坤二人闲着无事,便到街上游玩。
这巴刺港是当时的一处重要的港口,往来西洋各国的商船颇多,也是一个热闹所在。街面上见的多是印度的僧侣和一些商贩,更多的是一些乞丐,建筑上,除了几座寺院有些规模外,其他的房屋楼台,自显得有些简陋,风土人情,更与中原有异。
罗坤身上带了几件珠宝,在一家当铺内换些当地的银钱来用,由于语言不通,随那掌柜的给多少就是多少,倒不甚计较它的价值,也自换了一大堆的银钱。罗坤又向店家讨了一只布袋装了,用手提着,复与方国涣到一家饭铺内吃了些东西。饭后结账时,伙计但伸出了三个手指,罗坤便于钱袋中拣了三个大银钱与了他。那伙计见了直摇头,又退回了两个,并且剩下的那个银钱似乎还有零可找。罗坤一笑,但把那两个大银钱往伙计的手里一塞,拉了方国涣便走开了,饭铺中的另外几位客人见面了大是诧异。那伙计呆怔了一下,随即狂喜般地跑向了后堂,显是讨了极大的便宜。
在街上,方国涣、罗坤又碰见了海船上的几名来岸上寻开心的水手,其中两人曾是划着小船到木筏旁迎救他们的水手。见了面,打了招呼,任那两名水手一阵比划,也不明白什么意思,罗坤便于钱袋中抓了几把银钱与了他二人,那两名水手这才欢天喜地的去了。
方国涣、罗坤二人闲走了一阵,见街上的乞丐颇多,都自面无表情地伸手乞讨,二人便施舍了三十几人,后来觉得没有些意思,也自走开了。回来的路上,迎面遇险上了宋青,宋青见了二人喜道;“两位哥哥去了哪里?令小弟好找。”方国涣道:“二公子可有消息捎来吗?”
宋青道:“二弟还没有回来,什么情况还不清楚。小弟来寻二位是因为当地的几位中国人想见见你们。”方国涣、罗坤二人闻之,忙随了宋青而来。
宋青引了二人来到一家酒楼上,见宋思年与几位年长些的华人已在那里候了,见了方国涣、罗坤二人,大家自上前迎了,双方彼此见了礼。
原来当地的几位中国侨民闻有中原人氏到了这里,大家便凑个份子请请客,尽些故国人情。方国涣、罗坤二人自向大家谢过了,众人随后各自落了座。席间,两位老者问了些中原的近况,方国涣、罗坤便将自家知道的一一答了。
这时,座中有一位叫张远的人,闻起中原之事,不由得落下泪来,宋思年忙劝了,随后对方国涣、罗坤二人道:“这位张远先生是生在杨州的,幼时随了海船来此侨居,如今离开故乡已六十多年了,对中原的风土人情自有些记忆的,不像我等对中原无个印象,不如他思念的深切。”一席话说得那张远越发的伤心起来,已是泣不成声,旁边的两位老者忙劝了。
方国涣、罗坤二人此时也自生出漂泊异乡为异客的感触,别有一种感伤,也自对那张远劝慰了。
张远落了一番泪水,随后叹道:“闻二位小哥要返回中原,张某有个不情之请,不知可否应允?”方国涣道:“张先生有何事但说无妨,只要我们能办到的,当尽力而为。”
张远闻之,感激地点了点头道:“我这里先谢过了,张某四岁离开扬州时,记得还有一个长两岁的哥哥在家中,倘若不死,也是上了年纪的人了,烦请二位捎封家书,回到中原后,有时间去扬州一次,把信交给我那思念的哥哥,让家兄知道,我这个兄弟还在世间的,可惜年纪大了,身子不爽实,路远天隔,不能再回去看望亲人拜祭祖先了。”说完,那张远又自感伤不已。
方国涣听罢,连忙道:“只要我们能平安地回到中原,一定会把张先生的家书带到扬州的,但请放心便是。”张远随后起身拜谢,方国涣、罗坤二人忙扶了。
第二日,张远自又在原酒楼复请了方国涣、罗坤二人,宋思年自被请来坐陪了。张远便把一封写好的书信交于方国涣道:“张某的哥哥叫张新,扬州故居的地址写在信封上了,照着寻找差不了的。”方国涣接过书信,放入怀中藏好。张远自又感谢了一番,接着取出了三十两银子道:“这些个不成敬意,烦请二位小哥收下,路上买些酒吃。”
方国涣推辞道:“举手之劳,何需先生破费,但请收回罢。”张远执意不肯,争来让去,自又有落泪的样子,方国涣见了,只得收下,张远这才现出欣喜之色,忙请大家用酒菜。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