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九章 梓潼县城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七十九章 梓潼县城 (2 / 3)
        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晋穆帝司马聘遣征西大将军桓温代蜀,成汉战败,成汉王李势献城归顺,成汉所辖梁、益二州又入东晋版图。

        永和四年(公元348元),梓潼县奉谕割西北地区(后世的许州、仙峰、双板及江油市重华、文胜、厚坝、马阁、二郎庙、青林口、雁门坝诸地)置北阴平郡和阴平县(郡、县治同治今江油市河口坝镇之阴平坝)。梓潼县仍置,隶属梁州梓潼郡(郡治涪城县)。

        南北朝时期,东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太尉、晋王刘裕迫晋恭帝司退位。刘裕接皇帝位后,改“晋”为“宋”,史称刘宋。梓潼县仍置,隶属梁州梓潼郡(郡治涪,即后世的绵阳市)。

        刘宋昇明三年(公元479年),骠骑大将军、太傅、相国肖道成,逼宋主刘准退位。肖道成登上皇位后,即改“宋”为“齐”,定都建康(后世的南京),史称“南齐”。梁、益二州尽为南齐版图。梓潼县仍置,隶属益州梓潼郡(郡治涪)。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安寿县还名梓潼县,仍隶属西南行台普安郡。

        唐高祖李渊建国初期,沿袭隋朝旧制。

        南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路和利州西路,梓潼、阴平二县隶属于利州东路普安军。孝宗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普安军升为隆庆府,梓潼、阴平二县皆隶属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又将利州之东西二路合为一路,称利州路,梓潼、阴平二县皆隶属利州路隆庆府。

        元朝时,梓潼县仍置,隶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广元路保宁府剑州(至元二十年降隆庆府为剑州)。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南路领袖明玉珍率军从武昌出发,经长江入蜀,旋即占领全川,建国大夏,定都重庆,改元天统。梓潼县仍置,隶属保宁府(府治后世的阆中)剑州。

        明朝时,梓潼县隶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保宁府(治阆中)剑州。明末,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军入川,攻占梓潼,置梓潼县,当年退出。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率军入蜀,攻占梓潼后,置梓潼县,隶属大西保宁府剑州。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四川入版图。梓潼县仍置,隶属大清保宁府剑州。清王朝于地方政区设置方面,实行道府州厅县三级制,以道辖府州,以府州辖厅县。梓潼县隶属川北道保宁府剑州。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绵州从成都府划出,升为直隶州。省督即将梓潼县从保宁府划出,入隶绵州。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袁世凯为推进恢复帝制,又按其“废省改道”计划,将全川划分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东和边东、边西七道,废除府州厅。梓潼县隶属川西道(道治成都),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川西道又改名西川道,梓潼县仍隶属之。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省政府即明令裁撤各道,各县直接隶属省府。

        我们闲言少叙,书归正文!

        几天后,又是半晚时分,在梓潼县城东北三十里的地方,悄悄的来了一只三万精锐兵马,这些人马不是别人,正是黄忠和豹涛军。

        只见黄忠抬头向前看了看,接着就问道:“令名!斥候回来了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