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035章 这话过了吧? (6 / 6)
萧宸笑了笑:“华夏的经济发展战略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1953年~1978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们照搬了苏联的发展模式,重工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85%。áo主席感觉到这种工业发展模式存在问题,就提出‘农轻重’的发展战略。但直到1979~1981年的结构调整,才使得我国的经济结构有所改善,农业、轻工业、服务业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多次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一直到‘九五’计划提出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前提是要转变体制,‘九五’计划的目标建议就是实现两个体制转变。但从根本上来说,我国的许多制度xìng改变没有实现,缺点就是着重于改变结果(增长方式),而没有改变原因(工业化道路),因而保留了很多旧体制的遗留问题,改革效果不明显。
旧体制遗产在以下几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刚才我已经说过一些:第一是政fǔ对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力依然较大;第二是gdp增长仍是考核干部的主要标准;第三是现行财税体制仍以**作为主要税种,在中央和地方实现分权和要素价格扭曲的条件下,促使地方都搞产值大、收入多的产业。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必然导致各级政fǔ官员走老式工业化道路。
第十个五年计划在实际执行中有两个问题发生了变化。一是市场作为经济结构调整主体的基础xìng作用有所弱化;二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不是按照比较优势进行调整。”
这个时候,萧宁忽然c宸,我说一句。其实我老觉得,把经济发展战略提到国家宏观战略的角度,本身是否合适就是一个问题。经济发展战略这个概念使得我们经常希望有一部分人的认识变成支配整个国家资源配置的政策,这样就得给政fǔ相当的权力,所以政fǔ部mén其实最喜欢用‘发展战略’这个概念。不论我们讨论的结果是优先发展什么,只要到了政fǔ那里,往往会扭曲为最能显示其业绩的东西,原因是不能真正给政fǔ设立一个好的jī励机制。政fǔ的政策一定会扭曲市场资源配置,而且在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歧视,导致大量的寻租行为和**现象,所以我一直觉得靠政fǔ来发展这些新兴产业是不太可能的。市场的优点在于不会让每个人犯同样的错误,而我们现在是希望那些不会犯错误的人为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告诉我们资源应该如何配置,这是很危险的,因为不存在这样的人,一些人的错误会导致整个社会的错误。”
萧正笑道:“我们都知道斯大林同志当年在前苏联发展了重工业,尽管在当时对于反**战争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是弊大于利,是行不通的。而华夏**在南巡同志和你们爷爷的领导下提出了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xìng作用。按照这个推论来说,xiǎo宁刚才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他的观点如果这样直白地说很多人也接受不了。这里面其实有一个谁来决定发展战略的问题。从历史上看,有些规划是相当好的,比如说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一个是《关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一个是《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都是相当好的规划。所以,在华夏的体制下,国家在配置资源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讨论发展战略,还是不可避免的。同时,这可能也是华夏的一个优势,虽然我们也遇到过很多的挫折,但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决策过程,只要党做出决策,统一思想,用党决定的方式定下来就可以高度执行,这个政策要是对的话就不得了。”
萧宸却表示了对萧宁的一定支持:“如果完全是市场化战略控制,我觉得宁姐说的完全是正确的,但是现在不是这样,大的层面还是应该有经济战略架构。但是微观最好也要更多的市场化,我相信现在有一定的市场化程度,企业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比如说岭南làng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企业就做出了理xìng选择。”
萧正呵呵一笑,却忽然朝叶yù灵问道:“yù灵有什么看法?”
叶yù灵本来不打算chā嘴,被这样一问,只好说:“我觉得,经济学家们有责任帮助政fǔ改变现有的经济环境,即从官本位向商本位的转移。在历史中可以看见,任何一个国家在商本位占主导的阶段,就是人们生活最好的阶段,gdp发展水平最高的阶段;凡是在官本位的阶段就一定是经济发展最差的阶段。计划经济的根源是零支出预算,就是我给你一块钱,我就少了一块。但是市场化经济学原理是,我给你一块钱要拿回十块钱。现在的价格扭曲,是由于政fǔ主导造成的,如果不实现政fǔ从官本位商本位的转型,就不可能实现真正市场化。”
萧宸对此表示了谨慎的支持:“我们讨论经济发展战略,尤其是看那些经济学家讨论经济往往忽视经济外体制的制约。刚才宁姐和yù灵所说的要素价格被低估,是市场价格低吗?不是,是人为压低的。如果说我国劳力价格低是因为有太多的劳务,那么华夏土地如此稀缺,为什么也这么廉价?过去说làng都外来工十年薪资不长是由于劳动过剩,市场均衡工资就是如此。有趣的是当地政fǔ与‘批判的经济学家’都这样说,前者这样说是推卸责任:市场经济就是这样,不怪我们。而后者这样说则是以此来否定市场化,既然迁徙自由导致劳力涌入压低了工资,出路岂不就是限制流动、重新束缚农民吗?
而2004年民工荒有力地证明:所谓的劳工廉价并非‘市场均衡’之过,而是有非经济的因素。在我看来至少有三点:第一是所谓集体谈判权的缺失。近年来华夏商会自治的步伐远远超过工会自治的步伐,更别说外来工连非自治的工会也没有,面对官府、厂商与本地户籍特权三结合的压力,外来劳工根本不能集体谈判。没有讨价还价何谈‘市场均衡’?第二,现在的发展阶段,农业是弱势产业,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至少在前几年,农业要比正常条件下更为弱势,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此次税费改革前,我国的税收实际上是‘倒累进’的,取贫益富,农民的‘负担率’比其他群体更大。这直接导致2000年前后粮食主产区大量土地抛荒,农民被‘挤出’农业的速度反常地加快,这样的‘劳动无限供给’不能说是纯市场现象。第三,很多地方仍然歧视外来工,限入禁入的政策很厉害,因此当时农民工能进入的只限于很少的几个地方,这些地方的劳动自然就‘过剩’到了反常的地步。去年税费改革了,其他地方准入了,岭南的‘廉价劳动’马上难以维持。
以上几个因素都是非市场因素。现在好讲什么‘政fǔ失灵’、‘市场失灵’,实际上是政fǔ有效的领域它‘失灵’,市场有效的领域政fǔ却‘能得很’。恰恰反过来了。比如土地问题,现在很多人都说土地sī有制不能搞。土地sī有是不是最佳选择我也怀疑,但问题是现在部分‘三农学家’说土地不能sī有的理由与某些土地管理官员讨厌土地sī有的理由恰恰是相反的。前者说土地sī有农民就会卖地,农民失地就会天下大luàn,因此必须通过‘官有’来为农民提供土地保障。可是后者却说土地一sī有农民就不肯卖地,官员搞不成圈地运动影响招商引资经营城市等等,因此必须靠‘官有’来夺取农民的土地。我多次听到某些官员义愤填膺地说,如果搞了土地sī有他们的城市就不会发展那么快,东方市之所以能超常发展就是因为有圈地制度。这不是扇了三农学家的耳光吗?其实历史上土地sī有造成农民战争的说法十分可疑,而那些官员的说法倒表明:如果政fǔ的土地政策出发点是这样,那恰恰会由于‘土地官有’而造成土地兼并,两极分化,甚至有可能造成农民战争。”
萧正忍不住笑起来:“农民战争,这话过了吧?”宦海龙腾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