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5章 十六届四中全会 (4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045章 十六届四中全会 (4 / 5)
        萧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市场缺陷,熨平大的经济bō动。衡量宏观调控成功与否,要同时看两个方面:一看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是否得到抑制,是否避免了经济发生大的起伏;二看经济基本面是否受到伤害,经济是否保持又快又好的发展。现在看来,这两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另一名记者问道:“从国家**发布的相关数字看,2004年国民经济的增长令人振奋:gdp增长9.5%;财政收入增长2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突破1万亿元,增长38.1%;外贸进出口突破1万亿美元,增长35.7%;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更是令人鼓舞。您能否用数字概括一下,通过宏观调控在抑制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方面取得的成效?”

        萧宸微微笑道:“如果讲数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一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2%左右,扭转了连续5年下滑的趋势;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加387.5亿公斤,是新华夏成立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二是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73亿元,增长25.8%,比一季度回落%和%,比上年分别低5个和5.1个百分点;**贷款新增2.26万亿元,同比少增4800多亿元。在控制信贷总量的同时,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信贷结构也有所改善。

        2004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活力比较强的良好势头,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也得到缓解,这一事实证明,中央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是及时的、正确的、有效的。”

        一位香港记者接过话筒,问道:“既然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缓解了,国民经济又保持了较快增长,宏观调控是不是完成了历史使命?”

        萧宸笑起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xìng的,不可盲目乐观。

        2005年,华夏的经济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看,有三个问题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影响较大,也增加了华夏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确定xìng:一是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频繁发生;二是国际油价高位bō动;三是美元汇率持续走低。此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针对华夏出口商品的限制措施增多,增加了华夏扩大出口的难度。

        从国内看,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仍十分突出:一是粮食进一步增产和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难度加大;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依然偏大,新开工项目较多,投资需求膨胀还有可能反弹;三是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煤电油运仍相当紧张;四是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扬,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较大;五是就业压力大、收入分配不公等社会矛盾不可忽视;六是体制不完善、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当前宏观调控仍处在关键时期,稍有放松就可能出现反复,甚至前功尽弃。”

        **记者的问题都是有针对xìng的,或者说有专业捧哏嫌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提出,今年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请您介绍一下重点好吗?”

        萧宸当然不能说不好,于是继续微笑着道:“最重要的是,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把住信贷、土地‘两个闸mén’,继续搞好信贷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着力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快增长,切实防止某些盲目扩张行业投资反弹。更加注重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重点。按照推动结构调整和实现‘五个统筹’的要求,安排好预算内资金和长期建设国债,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2005年,尽管华夏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国内外环境总体上比较有利。只要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今年国民经济一定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

        又是一名香港记者:“回过头看,争论始终伴随着这次宏观调控,可以说,对这次宏观调控的认识,要比历次宏观调控争论大。虽然人们的认识逐渐趋向统一,但仍有不少不同看法。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萧宸严肃了一些,说:“从客观上讲,主要是人们的认识对象即经济运行本身比过去复杂得多;同时,这次宏观调控是在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还处在苗头xìng、倾向xìng状况时提出来的,这比在矛盾充分暴lù后统一认识要相对难一些。从主观上讲,与人们占有的信息量不同,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不同,以及所处的位置和角度不同有关。”

        那位记者却不肯jiāo出话筒,继续提问:“争论最大的问题,还是对这次宏观调控的必要xìng的认识。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市场化程度已经较高,经济生活中出现一些问题,市场会自动调节,不需要政fǔ主动进行调控。因此,认为这次宏观调控是政fǔ的一种过度反应,您怎么看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