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章 敲定 (5 / 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019章 敲定 (5 / 7)
        萧客呵呵一笑,道:“你一个现代人,怎么也一肚子忠君思想?如果我们跳出忠君思维的苑圃来看冯道,就会发现,上述诸般谴责实在是腐儒之见、不公之极。事实上,冯道无论是个人品行还是道德文章,乃至政绩事功。都颇有可观之处。史书上称其“少纯厚,好学善属文”“惟以披诵吟讽为事”即便是“大雪拥户,凝尘满席”也能安然处之。冯道在家“丁父忧。时,赶上年景不好,便用自己的俸禄赈济乡里,自己却住茅棚,地方官有所馈赠,他也一概不受。唐明宗时,冯道一改过去选拔人才只重门第的弊病,“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镇之。遇到丰年。朝廷无事,冯道便劝告明宗“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甚至在那样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冯道还注意文化建设,和同僚一起雕版印刷了不少经书著作,流传天下。晋少帝时,契丹攻入汴京,契丹主曾问冯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冯道说:“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史称“其后衣冠不至伤夷,皆道与赵延寿阴护之所至也。

        当时,契丹掳掠了大批中土士女,冯道只要遇到,就出钱赎买,再设法帮助他们和家人团聚。可以说,生逢乱世的冯道,是竭尽所能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的。其实我一直觉得,不管冯道自己有没有清醒的认识,他都是华夏古代难得的不以忠君为最高原则而以苍生社稷为最高价值的大臣之一。这在他们那个年代,我以为尤其难得。

        五代十国只有短短的五十四年,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朝代的更替决定于武力和实力,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造就了成王败寇的残酷事实。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各路豪杰,本来就大多是从阴谋与暴力中杀出重围的昏君暴君,是没有什么道德上的高下之分的。因此,真正有担当的人完全没有必要死守着腐朽的忠君思想,做亡国之君的殉葬品。像冯道这样,利用“职务之便”尽可能地为老百姓、为后人多做点好事,反而是一种最优的选择。”

        “哦”李云新思索着笑了一下:“原来是我孤陋寡闻,一叶障目了。”

        萧震笑了笑,没说话,李云新犹豫了一下,问:“书记觉得胡维”可比冯道?”

        “呵呵。”萧定笑了一笑:“就目前的了解看,形似了。但是不是神似,还不清楚

        李云新笑了起来,心中一动。

        李云新走后,钟毓从萧震书房里出来,去收拾杯子。方才萧震跟李云新的对话,她自然是听得一清二楚的。钟毓现在对萧定的认识已然更深了不少,至少在才学上,钟毓觉得如今像萧震这样的官员真是不多了。就说刚才萧客随口提到的冯道,不仅李云新不清楚,就是她钟毓这个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也只是略微了解一点,却不像萧震这般熟悉。看着坐在沙发上那端着茶杯的男人,钟毓真是好奇,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这般优秀的人来。

        她见萧震望着窗外的雪景,不禁想起刚才在萧震书房里看见的那首五言诗来。

        “江南天依旧,姑苏雨不同。几多凌云志,岂可俱随风。日游枫桥上,夜聆寒山钟。若非迎头雪,怎识岸然松。”原创,请勿转载。

        这诗是萧震手书在纸上的,她从前并未读过,方才得空还特意上网查了一下,竟然不是前人之作。想来却是萧震来到吴城之后看见这几日大雪而有感而作的。好坏姑且不论,只说他竟然还会写诗,就已经让钟毓大为惊讶了!其实她哪里知道,萧震的爷爷萧老平生最敬**,而**最爱读史,所以萧震从小就在萧老的监督和引导下读史甚多,至于诗词,虽然在萧老看来属于小道,却也让孙儿多有涉猎,所以不论是随口引经据典还是一时有感便能付于诗文,对萧震而言,都不是什么奇事。

        萧震坐在一边正思索自己在吴城下一步该如何做,却哪里知道钟毓此刻对他的好奇心越来越浓?

        诗以言志,钟毓在一阵惊奇之后,更加奇怪的是,萧震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意思很奇怪,尤其是“若非迎头雪,怎识岸然松”这句,松乃正直高洁、坚贞不屈的象征,萧震以松自比这不奇怪,奇怪的是萧震作为市委书记,在吴城即便不能说一手遮天,也算领袖群伦吧,怎么就会有“迎头雪”呢?难道”他这般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年轻高官,也会有难处?也会有想把他这棵“岸然松。压垮的“迎头雪”?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