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章:易纵为横(三) (3 / 7)
**35年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是王明等驻苏联人员遵从共产国际的意旨,在国外发布的。35年张浩奉共产国际之命,又特意赶到陕北传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这才有了其后**“逼蒋抗日”等政策。并最终发展到眼下国共二次合作的样子。
不过,西北同晋绥军合作,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而这个原因却是赵振中无法对阎锡山明说的。那就是逐渐撬动阎锡山背蒋靠西。
阎锡山本来就与老蒋有中原大战的嫌隙,西北又如此暗助阎锡山,老蒋后会想?随着抗战的持续,海外物资难以及时补充之下,老蒋能给阎锡山的只有日渐贬值的法币。
而西北这边,不但能给阎锡山包括装备在内的各种物资,人民军还能就近为阎锡山提供作战上的援助,保证晋西南基地的固守。阎锡山届时会做怎样的选择,也并不难猜测。
阎锡山已经明白了赵振中转移山西民众去西北的意图所在。这其中,除了解决西北工业发展所需的用工问题外,还有对日的坚壁清野成分,以及对**立足山西的釜底抽薪因素。不管是日军还是**,要想在山西立足,除了地盘外,人口更是必不可少。若阎锡山同意将山西人口迁移到西北,那势必会遏制日军和**在山西的发展。
“动员晋省民众到西北安置,不是不可以,但这将影响到我们在晋南坚持抗战力量的强弱。晋西南抗战基地的建设,以及晋东南的坚持,也都离不开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振中何以教我?”
阎锡山很清楚,既然人民军盯上了山西的人口,即便他不同意,赵振中也肯定另有办法。区别只是去西北的人口多少不同罢了。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多从西北换点好处。
赵振中一听就明白了阎锡山又在打其小算盘了。晋南一带只占山西地域的三分之一左右,是无法容纳山西全省1200多万人口的。阎锡山如此说法,只不过是在讨要好处罢了。
“若是阎公能将内外长城之间和云中山以东晋省民众转移到西北安置,那我们自可在粮食、医药、衣物等方面向阎公提供帮助。”赵振中允诺道。
“30万支‘34式’步枪,每支配弹300发;两千挺机关枪,每挺配弹1千发;两百部装甲汽车;5个防空团的装备。每年还要提供粮食10万吨、20万套冬装及被褥、可供20万人使用的药品。”阎锡山扳着指头,来了个狮子大开口
“阎公若是没有诚意,那便作罢,何必开出这等条件为难人?”赵振中沉脸说道,“粮食和衣物我们咬咬牙还能承受,其他几项,根本就不可能须知,我们接受晋省民众,可是在为山西的将来保存力量,本来就已经负担不小”
“振中莫怪。”阎锡山叹道,“一旦日军进入山西,老汉就是能在晋西南坚守住,这日子肯定也是苦巴巴。蒋某人又顾念着凇沪和南方,肯定是顾不得我们了。老汉也只能厚颜向振中多要点,也好度日。依振中看,这几项能满足多少?”
“粮食、衣物应勉强可以满足,但这两项是大宗,运输也将是个麻烦。”赵振中看着阎锡山那副“日子过不下去”的模样也是无奈,便逐一分析道,“西北现在进入的灾民、难民很多,还有山南疫区在,都需要不少药品。每年我们最多能提供10万人份的常用药品。至于军械装备,阎公所提数量过于离谱。步枪、机关枪、装甲汽车,数量上最多能满足三分之一;防空团能解决两个。而且,即便是缩减后的装备数量,也要等到明年年底前才能全部兑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