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独立自主(一) (1 / 7)
实际上,事变之后老蒋和张、杨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日子也都不好过。双方都期待尽可能早的达成协议,和平解决。
对于老蒋来说,先是两广事变,接着就是西北的两次军事行动,随后又是绥远抗战,接着又是西安事变,竟是没个消停的时候!而且华北方面的宋哲元、韩复榘也有脱离南京控制的苗头。这迫使老蒋使出浑身解数来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冲击。
为了震慑其他蠢蠢欲动的地方势力,老蒋对西安方面必须摆出以强硬手段来解决西安事变的姿态,逼张、杨低头以维护其中央权威。但老蒋也清楚,凡事要适可而止,一旦把张、杨真给逼急了,双方兵戎相见,那很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一系列对南京当局不利的反应。甚至在西北、桂系、**,以及日本等中外势力的参与下,南京政府就此垮台也说不定。这样大的风险老蒋是绝对不能冒的。
而对张、杨来说,老蒋的强硬姿态和国内各界对两人勾结**与南京对抗的指责是他们此前所没有想到的。两人原本想参照两广事变,通过高举抗日旗帜以争取国内民众的同情,先与南京对抗再谋求和平解决的方式来化解两部夹在老蒋和**间的尴尬局面,也希望通过这次事变能使陕西乃至国内的形势有所缓和,却不料因拉**加入而造成现在这样的后果。
**的加入不但没有使事变获得苏联的支持,反而起到了相反效果,除了老蒋和国人指责,连苏联也称事变是在为日本**张目,这是张、杨所始料未及的。**态度的变化以及减少黄河西岸兵力的举动更是给张、杨两人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国人之所以不认同张、杨与**联合对抗南京,却30年代中前期所奉行政策导致的必然结果。九?一八之后,国内抗日情绪开始高涨的时候,**却奉莫斯科指令于31年11月份在山沟里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与南京当局对峙;一?二八事变发生后,南京当局准备调兵去上海,**却发起了漳州战役,牵制了原定去上海的兵力;长城抗战刚结束,**就鼓动冯玉祥在察哈尔搞出了个“抗日同盟军”,还同伪蒙军李守信部闹了一出双簧,以“收复多伦”的大捷来做虚假宣传。35年秋被撵到陕北,**该消停点了?可**却又在人民军消灭入疆苏军、收复蒙西的事情上说了不少过头话,甚至还有人再次喊出了“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
有这种种前科在,加上南京当局的宣传,以及西北方面的抨击,此时的**在大多数国人心目中是以“带路党”的形象存在的。当然,“带路党”这个词也是源自于西北与**就抗击苏军、收复蒙西等事件上的互相攻讦,是源自于赵振中之口。
事实上,在30年代中前期国人大多对**不感冒,这从冯玉祥组织察哈尔同盟军一事的结局上就能看出一、二。在“收复”多伦后,冯玉祥等人大肆宣扬,甚至一度宣称要反击收复东北四省。就在冯玉祥意气风发的时候,老蒋却得知冯部中有**宣侠父等人士在公开活动,并且还通过外蒙与苏联暗中勾结。
消息披露出来后,冯玉祥被迫重回泰山,而老蒋则决定武力解决冯部。当北平何应钦主持清肃察哈尔同盟军时,国人因不明真相曾对南京当局多有抨击。但当同盟军不去与日本争锋,反而在方振武、吉鸿昌等人带领下打出反蒋大旗,并向北平攻击前进时,除了少数站在**立场上的左翼报刊外,绝大多数报纸、电台哪怕不认同南京当局的做法,却也没有开口反对。
前车之鉴已是如此,张、杨二人重蹈覆辙也就不怎么奇怪。特别是现在的西安事变没有扣押老蒋的戏码,也就没有南京方面“武力讨伐”与否的争论,以及因此而造成的分裂。张、杨二人也就没有更多余地。
**靠不住,去西北联系的又迟迟没有回音,杨虎城麾下出现不稳迹象,而老蒋又姿态强硬,张、杨两人可真的是压力山大。
张、杨发动事变的目的固然有其个人野望,但却也不想再被老蒋当刀使,不愿两部将士被投入内战战场白白消耗,若是因事变引发陕西乃至西北战乱,让日本人有机可趁,那就与两人的初衷相违背了。
特别是张学良,在见到国内舆论对自己的抨击,体会到**政策上的变化后,真是有些心灰意懒、自暴自弃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东北军可算是张学良的私军,却也是他的负担,若就此让南京当局接手并给十几万将士一个还算可以的出路,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因而,面对老蒋提出的“张、杨两人出国,部队整编”的条件后,张学良率先答应下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