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百零六章. 兵――民 (3 / 4)
三公子接着说:“河流通航地区,援军可乘船,至于无船壳乘之地区省份,车马又有限,士兵只能靠两腿走路,清军速度临省约30至40天,隔一二省约50天,隔三省约70天,隔四省约90天以上。其速度之慢,亦可想而知。”
了解英军调动速度的几个人,也知道清军调动迟缓,可还是没想到竟至如此。
“调兵时间太长,有时援军-队到战场甚或未调入战场,战役已经结束了,实际上起不到增援作用,反而增添许多麻烦。调兵速度过于缓慢,使清军丧失了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同时使清军的**跟不上英军的军事行动的展开。道光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调安徽首纯真兵丁1200名往入浙江镇海,共花46天……次年正于初九,调贵州、湖南各才500兵丁入广东,整整用了50天的时间……九月十二日,调四川2000名兵丁支援浙江,一直到第二年正月初四日,末“起”兵300名还没有到达,估计共花约110天……。而英军于1841年10月10日攻占宁波之后,此时已经休息。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六日,广西1000名士兵增援浙江,五月二十一日奕经奏称到达头起、二起共550名,后两起尚在途中,而英军此时已放弃宁波,攻陷乍浦、吴淞,并向长江驶进。”三公子越说越激动。
“沿海各省清军不敷调用,清廷允许各军区将军督抚从自己的辖区内地个省调兵增援沿海各省,而内地各省的一些营、汛、哨、塘、卡就成了抽调的对象。除了新疆和内蒙古地区未抽兵参战以外,关内各行省亦即东北行省都有调兵行动。”
“内地兵数是否全数调援沿海呢?每一次各重防阵地失守后,清廷就下令加强海防而增兵。鸦片战争中,清廷共三次下令加强海防呀。”
“可抽调内地兵力不过占其额设兵丁的四分之一。这一数字已是最大抽调兵力之数了,各地将军督抚就已经感到内地兵力空虚了,难以维持地方的正常秩序,纷纷奏称:实无一兵可调。因为惧怕当地的贼匪、乱民乘抽调之机叛乱。所以每一战役结束后,只有匆匆抽回、撤减。”
这在联邦一干人军人听来,犹如惊梦一般,如此机动速度,何谈战胜呢?也暗自庆幸,即便清廷有意收回澳门,联邦也没什么好怕的了。清军的编制和驻防明白地说明了它利于分散“治民”,而不是集中御外。它不是一支纯粹的国防军而是同时兼有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三种职能。
“清军士兵是分散驻防于各地的,每处数名、十数名、数十名不等。可携带家眷,随军住于军营中,或另租赁房屋住在附近,没有近日军营森严,清军士兵没有24小时集中居住。他们的生活如同近日警察那样上班下班。除操演执勤、出征打仗外,那些分散的士兵,其平日生活与周围的居民并无多大区别。军营不开火伙,士兵回家吃饭,有时候操演执勤来不及回家,家眷们便送饭前往军营。操演的场地周围,常常有他们妻儿旁观,休息时与妻儿共饭。这是何等不成体统。”
贺亲王点头,暗自思忖:是呀,这不是军-队士兵,而是有名誉的“苦役兵”。兵役是和劳役并存的对保护者的供奉形式,中国人观念上的兵,只不过就是一群在服役的苦力。所以“好男不当兵”。清兵执行的任务有如近日之警察,警察所与正规部队军营的差别是那样的大,但警察还穿戴警服、警帽以与居民区别,清军士兵连军服都没有按照规定穿戴,因为他们戴着腰牌作为标志,仅此而已。
“额设兵丁与实际投入作战的数量并非同等概念。清朝没有警察,高度中央集权制度也不会允许建立地方性的内卫部队;一营兵力仅少数投入作战,其余的士兵“看守监狱城池暨各项差使”、“向例各处值班”,“各项差徭繁多,在在需人。又边卡、看守围场堆拨等项….按季轮流派往”。所以很多将领痛叫“兵力单薄”。战争的到来并不能取消各地守军平时的任务,相反,局势越紧张,越觉得有必要监视民众,防止他们趁机生事滋扰。“
“因此,即使是在交战地区,当地清军并不能全部取消原先的汛、塘、哨、卡,而集中兵力,清军被束缚于各地,兵力十分散乱,烽烟一起,他们只能在这些汛塘哨卡中抽调一些兵弁,组成临时编制部队,准备迎战。”
趁着三公子喝口水,罗继麟说道:“清兵饷银少,但这份铁饭碗是很多人都想要的。八旗兵和绿营兵都实行薪给制,按年或月发一定的银饷和米粮。驻防八旗、绿营方面,马兵月粮0.3石,银2两;战兵月粮0.3石,银1.5两;守兵月粮0.3石,银1两。京师八旗粮饷比驻防八旗和绿营多倍余以上。此外,八旗兵丁另有旗地,每名约30亩。时下,抵押、变卖已十分寻常。”
贺亲王一琢磨,按平均生活标准计算,大约每人有钱四五分,即可过一日;若一人有银一钱,则诸凡宽裕矣。每年一人所需合银15至36两。粮饷基本养活士兵本人,但清军士兵还要拿粮饷养家糊口,这可就不够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