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百五十章. 山雨欲来 (2 / 3)
“早期的加思栏炮台沿着海边山势而兴建,为不规则形状。而东西两边设置圆形小碉堡,其中的胸墙上设有六个炮眼,下面较低处是伸出水面的多面堡。昔日较低处的多面堡现设有五个放置大炮的圆形平台、兵营和火药库。1864年的拆建活动后,成为一个两个圆形的棱堡东西并列,形状对称规整的炮台。其中间为平缓的V形中堤连接,胸墙上没有堞形炮眼。”
贺总督知道,嘉思栏炮台会在1872年,于下层建造腊一炮台,炮台设置7门大炮,其射程可远至凼仔的鸡颈山,也就是可以达到3500米以上的射程。如果以那时的火力,就不能轻取凼仔炮台了。
“仁伯爵炮台,位于澳门仁伯爵山山顶之炮台。建于1622年,为沿海第一道防线,与嘉思栏炮台、妈阁炮台、三巴炮台互相连贯,防守澳门东南方向的沿海地区。”
“圣地亚哥炮台――妈阁炮台,位于西湾西端。炮台建于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堡上。1622年前修筑炮台,炮台面对海上,用以防御澳门的水路入口进侵之敌。由于位处内港入口海防要塞,炮台由当时葡萄牙国王亲自下令兴建,为澳门谨有的一座,1629年建成圣地亚哥炮台堡垒,炮台司令亦一直由葡萄牙国王任命,澳督无权过问。”
“这炮台司令够牛的。”旁边有人低声说。
“炮台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呈不规则四边形,边长均约100米,距离海面约三十英?。四个墙角外突成为棱堡。炮台东北、西南及东南面墙身建基于3.7米宽的花岗石基础上,墙身以夯土砌建,坚实非常。墙高约9米,往上收窄成2.7米宽,女儿墙高约2米,成雉堞状,炮台装配16门大炮,可架设32门大炮。女儿墙较矮且没有炮口设置。堡垒中的石池,可作贮水之用,地下并有贮藏库。堡垒筑有兵营、军械与粮食贮藏库、蓄水池和圣雅各布伯小堂。”
“这也是很有战力的炮台,如果与其正面冲突,将会是场硬仗。”郑炳勋开始计算着火力。
“但这里防守疏松,我觉得可以考虑偷袭。”郑老大突然说了句,江四水也赞同的拍了下围板,“对,明的暗的一起来。哦,泰安,你接着说。”
“是。这里是圣约翰城堡,位于水坑尾闸门城墙上,即今水坑尾街,俗称小三巴门,又叫辣匝禄闸门。仁伯爵炮台与三巴炮台相距较远,其间是一大片洼地与山坡,遇敌人入侵时,两炮台火力无法呼应,故加筑圣约翰城堡于其间。城堡置有5尊大炮,有一座监视亭,其旁有火药库。前年,澳葡拆毁城墙,扩充领土,圣约翰城堡亦大都被拆毁。”
“烧灰炉炮台位于澳门西望洋山东南山麓之古老炮台,烧灰炉炮台的所在地,曾是扬名世界的葡萄牙波加劳铸炮厂。炮台装置8门大炮,并设有哨房和军火库等军事设施,主要防守当时的外港,即南湾,并与妈阁炮台共同防御内港地区。”
“竹仔室炮台是位于澳门竹仔室山山麓之古老炮台。竹仔室炮台初建于16世纪末。竹仔室炮台与烧灰炉炮台和西望洋山炮台相互配合,保护澳门南部的海岸地区。竹仔室炮台装置了6门6至8磅轻型大炮。”
“伯多禄炮台,也叫南环炮台,是曾位于澳门南湾之炮台,建于1622年,伯多禄炮台与嘉思栏炮台、烧灰炉炮台以城墙相连,联合防御南湾的沿海地区。于1775年增置大炮,总数为12门大炮。”
“西望洋山,位于澳门半岛西南部。海拔62.7米。西临内港,东北隔南湾与东望洋山相望,南接妈阁山。西望洋山炮台又称卑拿炮台。位于澳门半岛西望洋山顶,为澳门最古老炮台之一,炮台堡内设有7磅铜炮5门。1622年击退荷兰人入侵澳门中,此炮台发挥过很大威力。”
“这处和伯多禄炮台皆不足惧,都是比较老旧的炮台,火炮口径和射程也都比较弱,但是对于登陆还是有一定的威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