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二章. 1865初见规模 (3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九十二章. 1865初见规模 (3 / 4)
        按照方案,城内污水坑相继填平,在老城下风下水的西南部挖掘了被称为“蓄水池”的排污池,老城区的污水被先排入池中,再经由专门水道排入坤江下游。老城区建造了多处公共厕所,并设有清洁夫按时清扫。卫生局组织专人清理河边、城内堆放的垃圾,雇用清洁夫打扫街道。

        市政府制定了《洁净地方章程》,规定居民每天必须将垃圾倾倒到划定的垃圾场,然后由政府统一处理。住户每天要将自家门前地段清扫干净。并明文规定了严格的惩罚措施。违反这些规定者会被巡警抓捕,受到罚款、鞭责等严厉处罚。城区禁止随地便溺,要求人们必须到厕所“出恭”,在厕所以外便溺要受重罚。随地大小便要罚洋1―2元。

        出恭还要上厕所?坤甸人很是不习惯,但又觉得很有意思。街邻街坊的老人们开始承担起教育的义务。

        首先改变的是孩子,从学生到学龄前儿童,不但很快习惯而且还开始教育劝说自己的父辈。学校工厂的验收标准之一就是――有没有足够的厕所。

        另一个欢迎厕所的就是各个粪场老板,以往他们要雇人到处去扫街捡粪,现在不用了,拉上在车马行定做的大车,车上有一个上下都有口的大木箱,上面装下面放。每天身上穿着蓝色号坎的清洁夫拉着粪车,走街串巷,到厕所直接掏粪,再送到城外的粪场。粪车粪桶粪勺、号坎都是卫生局统一的,一个粪场一个区域,互不干扰不用争夺。粪场还是那么多人,收集量可使大多了,定点供应给乡下的农庄,获利大大增加。

        就连山口洋、喃吧瓦外岛的劳工临时周转点都传说,就是到坤甸当个掏粪工都不少挣。那里的市民也盼着,什么时候咱这里也能像坤甸一样呀。

        士绅商会们坐不住了,一趟趟的往那里的市政府跑,坤甸政府的规划师也被拉走了为他们顾问。

        还建立了**,一水的黑色号坎,说是水克火。管他呢,市里巡警局下属了**,装备了水枪水车,各工厂农庄的**就是各个护厂、护庄队的人。

        人多了,车多了,马车牛车人力车挤挤插插,塞车!政府制定交通法规,都在左边走!咋!那右边呢?好吧,巡警局又多了项任务,满街的贴交通法规的告示。

        建立公共墓地等,并计划在老城区进行人口普查。不仅组织了专门的机构,拟定了人口调查表,还开始为城区街道正式命名,编制住宅门牌号码等等。

        邮局也开张了,穿着绿色号坎短裤的邮差,开始挨门挨户的送信送报。劳工们的邮包也可以到邮局寄回国。

        全是新物事儿,坤甸的老住户和新住户差不多了,街道两边的房子也变了,几天不出门,或者回来的水手们往往认不得家门,厕所、自来水也让他们一个个的惊喜。街上溜溜达达穿着蓝黑色制服的巡警、噔噔噔跑着身穿绿色号坎背着邮袋的邮差、穿着蓝色号坎拉着粪车的清洁夫、那些公署门口标枪似地站着一身雪白海军服步枪上刺刀雪亮的陆战队士兵……这是坤甸幺?街道两边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看的商铺门脸,热情地大声招呼叫卖的伙计,街上比西洋轻便马车还精巧实用的四轮马车上衣袂飘飘,就是那香港或者广州十三行也不如吧?

        回来办事的陈逸杰、江正涛都快不认得路了,还是李掌柜的伙计救了急,一面叫人去叫叶星辉,一面引着二人到了楼上,四下一看,乖乖,这坤甸要翻过来了。到处是工地,拉着砖石渣土的牛车马车驴车手推车扁担抬筐吆吆喝喝的喊着号子抬着大石条来来往往,竟是井然有序。

        伙计指点着,原来破破烂烂的小窝棚全不见了,眼见得横三竖四几条大马路快成了形,几十人拉着大石碾子来来回回,上面再铺上大石条。嗨!您沙巴没有吧,您知道吗?这路两边就是排水的暗沟,里面一人多高,迷宫似的,雨季前就能完工啦,到那时候,您再回来,这路上都干干松松的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