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章. 风下之地 (4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八十一章. 风下之地 (4 / 4)
        躲避战乱的难民、被清兵追杀的长毛眷属、叛逃的散兵、想着南洋发财的陶金客、寻找商机的海商、希望落地上岸讨生活的海盗,成群结队的拥向载客的商船,也有搭乘渔船偷渡前来的,也有自己带船来的,协议人口的数量很快就超过了,但移民还是源源不断地前来。州城府县的大小官吏,对于移民都睁一眼闭一眼,愿意走的,交钱就行。原定着八千户,实际上一年就来了一万四五千户,等到落户入籍登记分地,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三万一千七八百户,十万出头了,还不算偷着来的。

        识文断字有技术手艺好的最吃香,像那登州的母子,儿子上岸就让移民局按住了,留在了港口当了书办,拿了官饷,老太太针线活好,就在港口开了个裁缝铺,开张就接了移民局的单子,为移民缝蚊帐。这婆罗洲的野外,没被子行,没蚊帐?要不是皮糙肉厚已经不招蚊子的本地人,一晚上就把你咬成老玉米。赶忙的雇了几个手脚麻利的女人,裁缝铺的买卖好的很呢。

        还有那个精熟营造法式的老汉,在船上就被船长约好了,到港就推荐给了总督署。出来时,就是总督署造办处都监,一方大印,他不按下去,谁也别想交工拿钱。儿子担着工程进度,那是一等一的好木工,看着随便使随便用的铁木,那个爽。有这好东西,咱更得出好活儿,要不然,都对不起这好料。

        随后源源不断地华工华商成船的到来,逐渐在整个婆罗洲散布开来。但是,男多――太多,女少――太少的问题愈发严重,除了几千个移民家庭里有些适龄女子,婆罗洲只有很少的华人女性。期间,也有不少倭国、朝鲜、越南、**等地的女子也随商船到来,沙巴也不过几千人。

        如果这样下去,大多数只能与当地土著成婚,而华工无暇教育子女,又使得由土著教育的后代越来越远离华人文化,越来越向本土化靠拢。这也就是后世欧洲殖民者和当地土著政权的伎俩。

        在这儿,没戏!不能给他们有戏的可能。女人少,就要多生;华人女子少,就实行华人正妻制,也就是兰芳不禁止华人国民迎娶一位以上的非华人族裔为妾,但非华人族裔女子不得立为华人正妻。兰芳还实行华人继承制,非华人族裔,无权继承兰芳华人的财产。

        入籍华人女子待遇与男子相同,生育有奖,多生多奖,孕妇就医、儿童入学,国家补贴……眼花缭乱的奖励政策让几乎所有有孕女子走路都把肚子挺得高高的,二胎以上的更是得意,无论男女,国家全养。

        优厚的待遇使得从沿海省份流入的华人女性人口逐渐增加,生育率也骤然增加,随后就是幼稚园、小学堂一间接一间的开,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进入幼稚园和学校,强制教育也是国策。

        富家子弟怎么办?好呀!有贵族学校伺候着,只要出得了钱,要啥有啥。家里穷没钱上学?国立学堂不要钱!想在家里教?没戏!问你个娇纵误人的罪名,孩子还是要进学堂。

        再说了,现在什么都凭技术,靠学问,不认字?出门连火车站牌子都不认得,买菜连公开价格的菜牌子都不认识。如今连来兰芳的外国人都学汉字讲汉话,你就想捂着孩子将来当睁眼瞎?而且,现在蹲在家里的女人也少,管你是华裔非华裔,有的是活干,你在家都会有人来请,干点什么都是钱,学堂有不收钱,还管一顿饭,傻子才不送孩子去哩。尤其是非华裔,有钱不挣?想在家里教孩子土话蛮俗?不可能。

        除了“定光”常驻沙巴,其它的战舰也不时的巡航演练,交替着到达沙巴的几个港口,也在纳闽岛加煤。现在华人顶岗的比里越来越高,有的战舰已经实行全两班制,不少洋员转为当了军校的教官。

        “定光”的正常巡航路线,已经绕过古达,经过山打根,南下……

        清朝开始也象征性派员驻扎,但是后来就把这麻烦任务甩给台湾了。但是清国属国身份的兰芳和英国属国的文莱几乎紧密地团结为一个整体。

        文莱王室和兰芳总厅的联络每天都有,沿途设立的驿站终日能见到来去匆匆的驿卒。由洋枪队常胜军军官华勇训练的兰芳士兵也承担起文莱的港口防务。一批火炮架设在加固后的港口炮台上。,----北望苍茫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