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二章 名将对垒(七) (2 / 2)
“不错。”崔德彝嘉许的点了点头,“不过,李正明堪称是南唐几百年来最攻于心计的皇帝之一,其帝王心术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
“请都督明示。”邱楷和廖汀对视一眼,期许的道。
“这是我这些时间思考的心得。”崔德彝沉吟稍许道,“在此之前我们要先明白一个要点,那就是为何华夏大陆历史上,南方王朝统一天下的先例几乎没有,而北方王朝统一天下的却数不胜举。所谓的南北方是以红河划界,红河以北为北方王朝,红河以南为南方王朝。以此为依据,北汉和西秦都可以算是北方王朝。”
“纵观历史,”崔德彝吁了口气道,“北方王朝能夺取天下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北方苦寒,而且更北方还有强悍的游牧民族,所以北方王朝的军队向来善战,步骑都相当的精锐。其次,战争是充满了掠夺性的,辎重的补给至关重要。北方虽然地势平坦,肥沃可耕之地不少,但是一年只能收获一次,因此粮草并不充沛。而我们南方,虽然多山多江河,但是却是鱼米之乡,更重要的是一年能收获两次以上,粮草是相当充沛的。”
“都督,”廖汀不解的道,“既然如此,南方粮草充沛,北方粮草相对比较匮乏,那为什么会对北方有利而对南方不利?”
“问得好!”崔德彝颔首赞道,“不错,南方粮草充沛,北方粮草不足。行军需要依赖于辎重补给,行军作战的距离受限于粮草的补给。可以简单的估算,一车粮草消耗一半能够到达的距离就是行军的极限距离。战争中有一条就地于食的潜规则,南方若北伐,由于北方粮食匮乏,就会加重粮草辎重补给的负担,再加上北方精善骑兵,粮草辎重的补给更会雪上加霜,所以北伐往往到一定程度就将力不从心。而北方南征,由于南方粮草充沛,北方的军队很容易就地于食,对辎重补给的压力要轻很多,所以战争的推进并没有太多的障碍。对于北方王朝来说,唯一的障碍就是不熟悉水战。如果不能够适应舟船,否则面对南方的江河水网将举步维艰。”
“为了解决北方南征的不适应水战的障碍,”崔德彝继续道,“北方王朝通常都是先进攻柴桑郡和江上郡,屯兵于此,在红河北岸建立水军。另一条路便是攻下如今西秦的东川道,东平道,从红河上游顺流而下。依靠上游的优势,弥补水战能力不足的劣势。”
“都督,”邱楷和廖汀面面相觑,疑惑的道,“听了都督的话,我们怎么越觉得李正明北伐之举是自寻死路呢?为何都督要说他是南唐历史上少有的几位厉害的皇帝呢?”
“没错。”崔德彝点了点头,“你们的困惑很有道理。起初我也有这样的疑问,后来结合我们崔家的命运,又听说孟家的势力如今也是大减,由此想到了许多,很多困惑也有了答案。”
“请都督明示。”廖汀和邱楷齐声道。
“先前所说,”崔德彝理了理思路道,“似乎北方更占据了天时地利。然而根据湛水兵变后我的观察,李唐王朝才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首先,”崔德彝分析道,“李正明帝王心术达到了相当的层次。当初巧妙的利用了以我们崔家和孟家为代表的南方大族和北方大族代表李沐的矛盾,借助我们南方大族的力量扳倒了故太子吴王李正德,自己登上了皇位。这是李正明的第一步,代价就是南唐少了李沐这一军中柱石,这也导致了三年后北汉南下,一个多月之内就丢了柴桑郡,江上郡。”
“李正明志在天下,”崔德彝微眯着双眼,缓缓的道,“他和某些贪图帝位的皇族不同。李正明知道,要统一天下,那么必须对李沐当年一案有所交待,否则军心不稳,尤其是陆军。再且,李正明也知道要北伐统一天下,南方大族便是阻碍。所以,借着为李沐平反,再加上先父太跋扈了,李正明便拿我们崔家开刀,先剪除了南方大族在军中的势力。这一步的代价便是,湛水兵变,长达数十载建立起来的南洋水军实力削弱了一半。”
“南方大族的利益代表其实在军中力量并不是最大,”崔德彝接着道,“南方大族的利益代表更多集中在朝堂之上,他们能够左右朝廷的决策,这对李正明才是最大的威胁。其中的孟家最为典型,借着扶助李正明登基,孟家在朝堂之上势力是盘根错节,根深蒂固。”
“所以,”崔德彝道,“第三步,李正明便是要剪除孟家的势力。虽然具体做法我并不清楚,不过目前知道的消息是,孟家在朝野的势力已经大不如前。相信以李正明的心机,即使老谋深算的孟祖德小心翼翼不犯事,李正明也能找到机会,甚至创造机会来清洗孟家的势力。”
“没有了孟家崔家在朝堂对李正明构成威胁,”崔德彝感慨道,“再加上李正明登位以来,重视农渔和工商,大举重用出身贫寒的有才士子,扶持家族势力较小的其他南方大族,李正明的皇位已经相当的稳固,可以说,李正明统一天下的人和已经具备!”
“那天时和地利呢?”廖汀和邱楷问道。,----山河秀丽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