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燃烧的战车(一) (4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六章:燃烧的战车(一) (4 / 5)
        如果说日本对战车兵种的时代潮流完全熟视无睹,那是不正确的,1918年“一战”刚结束,日本就急急忙忙从欧洲购进了战车。对西方的新事物,日本人向来乐于学习,1895年日中战争、1905年日俄战争的胜利正是得益于这种态度。但是,这一次却只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并未进行认真和结合实际的研究。日本军部有这样的观点:“欧美和日本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亚洲的战场未必能够适应战车的大规模使用”。此外,既然耗费低廉、轻而易举的侵略战争一直能换来巨大的成果,那么日本根本没有必要在国家财力严重拮据的情况下,在战车这个新兵种上再花费巨额军费。

        这是一种因缺少强敌的外在压力,以致心理松懈的结果。却使日本对战车兵种的建设陷入了迟缓,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

        其间,尽管日本陆军中也有人预见到战车兵的巨大潜力,并试图有所作为,但毕竟影响有限,在上下一片“刺刀前进决定战争胜负”的叫喊声中很快湮没无闻。

        除此之外,日本战车兵在中国战场上一直没有很好的表现也是这个新兵种得不到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日本战车部队在第14师团编成内参加了哈尔滨附近的战斗。这是日本战车的第一次实战,由于没有遭到顽强的抵抗,所以很难对其战场价值做出切实的评价。不过中国东北严寒的气候却暴露出日本坦克耐寒性差的弱点,引擎冷动液和炮驻退机动作液容易冻结,许多部件因低温脆裂损坏。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日本战车部队再次派赴上海。实战表明,日本坦克不善于在密布小河的江南及市街作战。

        “七七”事变以后,在中国境内作战的日军机械化部队极少有果断、刚迈的行动,他们只是利用战车配合步兵作战敢于担任步兵的“助手”。

        即便如此,日本战车还是暴露出技术上许多致命弱点,如:

        1、易受天气影响。遇连续降雨而平地积水时,不得不连日寻找高地停放车辆。

        2、渡河技能差。中国南方河网纵横,且常降雨,致使河宽水深,在淞沪战场上,由于工兵架桥和驾驶人员操车方面的问题,致使数辆战车落水沉没。

        3、发动机质量不尽人意。道路泥泞,行驶困难,需要使用发动机的大转速来获得较大功率,但这样容易产生耗油量大、发动机温度过高、故障频多等问题。

        4、后勤保障不力。器材、彈藥、油料随同困难,战车常常停下来等待供应,大大影响了前进速度。

        而且日本战车部队的基本战术动作也很呆板,进展目标固定而有限度,死盯着迂回和侧击的观念。冗长的纵队依附着一条狭窄的补充线,一旦某辆坦克出现故障,很可能危及全队行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