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六章:燃烧的战车(一) (3 / 5)
到那个时候,战车上装载的机枪,便成了战车的最大依靠!
满天都是飞舞的弹片和枪弹,炮手当然不会蠢到将身子探出去,打开炮塔上的顶盖之后,炮手将信号旗伸了出去,然后开始熟练的打旗语,他的速度很快,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便已经开始重复第三遍。当第三遍旗语信号发完之后,周围的日本战车纷纷开始向指挥车靠拢,形成了一个圆圈将指挥车围在了中间。
京野少佐看着从炮塔上面溜下来的炮手,心中五味杂陈!
与西方列强相比,日本陆军在诸多领域表现出明显的滞后。其中,战车兵的差距尤其突出!
战车是运动的钢铁,要想制造出先进的战车,就得有大量的钢铁!
尽管当时的日本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是世界列强之一,但它的工业水平仍远远低于欧美诸强国。以1937年为例,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工业生产在全世界所占比重分别是38、10、11、5、4,日本居末位。
钢是制造坦克最重要的原材料,钢产量是衡量国家钢铁工业水平的最佳尺度。战车工业的可用钢量受制于国家的钢产总量。战前,日本的钢产量就已无法满足其军需工业及机器制.造业的需求,不得不依赖进口。1931年至1934年间,日本输入钢制品共达22.75万吨,便是明证。战争爆发后,随着军工规模不断扩大,日本更是感到钢产量严重不足,“只好靠收集全国的废铁,甚而剥夺居民的一部分金属用具,拆除花园和私人领地上的铁栅,用木柱代替电车路的金属柱子”。
缺少钢铁,定了其战车制造业决难有大的作为。日本迟至1926年才开始自己试造战车。由于起步太晚,所以在总体性能上,日本战车比苏、美、英、德各国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而仅能与意大利一较高下。
不仅日本的战车工业只能生产出性能低劣且数量极少的战车,日本战车部队使用的战略也十分的落后!
日俄战争以后,日本陆军的作战水平逐渐出现了停滞的趋势,由此导致的落后在30年代已日益明显。这一方面是因为日本缺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战经验,无法深切体会新技术兵器对战争样式提出的变革要求。就像在30年代初任陆军参谋总长的金谷范三大将所说的那样:“帝国因于欧洲大战,未尝实际参加,是故对此新式军器之设备,颇感有落伍之惭。”
另一方面,日军由于20多年来持续不断地同比他们弱小的敌人交战,由于对手的军事素养和技术水平都很低劣,日军凭借稍好的物质装备和优良的单兵技术便足以取胜。从而是日本军队产生了骄傲情绪,自以为无敌天下,放慢了现代化的进程。
此外,作为海岛国家的日本,更侧重于发展它的海军,为此耗费了巨额资金,但日本有限的财力和薄弱的基础技术力量不允许同时维持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以1918至1931年为例,海军的预算一直高于陆军,个别年度甚至为陆军的两倍。此长彼消,陆军建设不得不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20、30年代,日本陆军的作战指导思想出现了浓厚的唯意志论倾向,即过份夸大人的体力、精神力在战争中的作用,迷恋于用士兵的近身接战和白刃格斗战胜对手,但同时却漠视军事技术的更新和战备物资的保障,刻意贬低武器因素,试图以精神力量弥补物质不足,以武士道精神代替科学指导。武士道精神造成了日军对物质的轻视,甚至以“大和魂”万能来否定事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指导现在,日本军队的指导思想实际上仍停留在1914年以前的水平——那是一个主要依赖人力、武器在用兵上还不占很重要地位的时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