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一代特殊的大学生群体 (6 / 9)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六章 一代特殊的大学生群体 (6 / 9)
        学友经济社团成立的主要宗旨就是为华夏的市场化经济改革、未来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尽一个经济学人之力。

        刊物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当年全年级就有六十多人次在《学友经济》上发表文章,大有伟人曾经在诗中所描写的那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学友》社还向华夏大学、复元大学、宁洲大学等华夏七大经济系和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学术团体倡议,准备成立“华夏大学生经济学团体联合会”和《华夏大学生经济学报》。

        在这份刊物上,77、78级学生经常因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与75、76级工农兵学员争执不休。

        每当“战端”一开,燕大三角地的宣传栏就俨然成为了硝烟弥漫的主战场。

        这样的争端一直延续到1980年春节之后。75、76级学生尽数毕业,工农兵学员逐渐离开了大学校园而去,成为了曾经那个年代的一段回忆和往事。

        在梁海涛前世的记忆中,似乎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曾经在华夏大学的历史上,有过这么一代大学生。

        从那以后,华夏大地上的每一个校园,终于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思想。

        ……

        在燕京大学的日子里,吸取和补充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机会的把握和理念的树立。

        77年高考刚刚恢复时,人们的脑子里还有很多十年来灌输的东西,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洗涤,而燕大,就是清洗过程的开始。

        说实话,很多燕大经济系的同学入学一周了,仍心怀重重困惑与不解:什么是经济学?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包括梁海涛和刘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