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章:原配、我的大学 ——风沙与历史 (1 / 2)
第5章:原配、我的大学
——风沙与历史
汪明与现任合法妻子,是在大学认识的。1986年夏天,同学们行将毕业天各四方时,他们走到了一起,她叫薛海霞。汪明就读西州大学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薛海霞就读该校语言文学系现当代文学专业。
他们两人的老家相隔60来公里,属于两省交界的山区地带。在他们上大学期间,两个跨省的山区间,就有212国道相连。国道绕的很,把两个地级市的直线距离拉伸了三倍多,每次回家相当于弯弯曲曲的走了三角形的两个边,下了国道,再坐10来公里的汽车就离各自家门口不远了。在国家基础设施还未大规模修建时,交通还算便利。
大一寒假开始,放假回家两人正好结伴而行。
薛海霞长的白白净净,苗条略显柔弱,从进校起就留着短发。在那个女生普遍短发加刘海的年代,她没有刘海,是那种带点中分的短发,柔弱中有着些许坚毅。从外表看,她不像山区来的女子,衣着整洁,整个人干净利落。这或许是汪明第一次见到她,就荷尔蒙上脑,盯上了她。
大一第一学期,学校文学社兴起。几乎会写汉字的同学都加入了各自院系的文学社,各院系文学社间每月都有交流活动。在一次文学社举办的交流活动上,他们两人知道了彼此的情况。
如果问他们俩在西州大学除了读书学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想必都会说,风沙、自行车、量子力学、黄河、毕业时的困惑,还有汪明的桀骜不驯和目空一切。
西州市80年代,秋冬季常有风沙袭来。汪明和薛海霞从小生活在植被茂密有山有水的地方。风沙吹来,他们没有选择躲在学生宿舍,而是外出迎接自然的挑战。当时普遍学生家境贫困、物资匮乏,汪明不知从哪里弄来两只土黄色的旧风镜,就像现在的泳镜,不过护目区比泳镜至少大一倍,戴在头上,遮住眉毛、眼睛和部分脸颊,面部几乎三分之一都会被风镜包裹住。
风沙来袭,汪明找到薛海霞,“走,我们野去!”两人戴着风镜,徒步行走或狂跑于校园的角落里。有时,校外的大街小巷里汪明骑着自行车载着薛海霞穿行在风沙里。校园里和街道上几乎没有人,风沙里两人就像南方人看到下雪天时一样兴奋。
人总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寻找到快乐和自然的美。
那时,能有一辆自行车骑,已经很开心了。没有二手自行车交易市场,大多是同学、朋友间口头传递信息,谁想买个自行车,谁那里有个自行车要卖。成交主要看价钱,价钱能接受没啥大毛病骑上能走,至于旧到什么程度,难看不难看,是永久还是红旗牌、凤凰还是飞鸽牌,都不在考虑之列。
大学期间,汪明只参加一个学生社团,那就是文学社。上完教学课程,他大多时间在图书馆,沉迷在自己想看的书籍中。历史、经济、哲学和各类时政期刊,他都统统拿下。
走出山区进入大学,汪明有种强烈的感知,像从一个时空到了另外一个时空。在文史基础课上,甚至专业课上,汪明经常会表达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因此,他被同学老师评价为爱出风头、桀骜不驯,更有离谱者叫他汪疯子。那是一个宽容度高的年代,毕竟冬天过的有点久。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肆意生长,包括汪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