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识贝48~毛竹园(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忆海识贝48~毛竹园(六)
  心中虽然有了诗和远方,但眼下的生活还得苟且下去。我还是那样,每天早出晚归,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的打发着。

  转眼间,天气慢慢转凉了。“上门工“(请师傅上门做活的意思)的生意越来越多了。

  那时候买布是需要布票的。一般的年份,布票计划是按照每人每年一丈(一丈等于十尺,一米等于三尺)的计划来发放的。那时候化学工业不发达,商店一般只有棉布供应,涤纶产品反倒是稀罕而贵重的。的确凉(一种滌棉产品)布料在当时就很时髦,只有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才有供应,而且也不是敞开供应,只有本地居民用配发的工业品券才可以购买。如果这一年棉花收成不好的话,布票计划还会更少一点。

  当时布料的门幅都比较窄,一般的棉布门幅在二尺四寸左右,宽幅的象一米多宽的布料品种极少。做一条西裤,中等身材的人,需要六尺布料,而做一件中山装,则需要七尺左右。如果要做棉衣,除了面子,还要里子,一般家庭都只能找旧衣服用来做棉衣的里子。总之,每个人每年的布票计划不够做一套单衣服,也不够做一件棉袄。

  既然布票不够用,那么一个家庭成员就不能每年都做新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不仅仅是当年南京路上好八连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也是全国人民在穿着方面的真实写照。对裁缝师傅来说,除了做新衣服,补衣服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当然,一般的贫苦家庭不舍得花钱到裁缝店里来补衣服,都是在自己家里用针线补补纳纳就凑合穿了。但是裁缝店用缝纫机补出来的漂亮,年轻人都愿意花钱到裁缝店来补衣服。当年,最常见的两个缝补术语是“挖屁股“和“挖裤腿“。裤子后面屁股坐的地方,和裤腿的两个膝盖处都是最容易磨损的位置。挖屁股就是用一块新布剪成椭圆形,把屁股磨损的二侧覆盖掉,再用缝纫机在椭圆的边缘处扎两道线,这个大补丁平整服帖,看起来美观大方,甚至有点儿艺术风范;挖裤腿也是如法炮制。挖一个屁股,一毛五;挖两个裤腿,两毛钱。

  那个年代勤俭是美德,穿带补丁的衣服是受人尊敬的,相反的,绫罗绸缎,貂皮裘皮,则被认为是腐朽的生活方式,是为人们所不齿的。但我不会想得到,仅仅过了二十年不到,好好的裤腿还会被挖出几个破破烂烂的洞,并引以为美。就是风尚的力量!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还有一点小门路可以弥补这种布票的不足。一是买布头,当一匹布卖完了,剩下的布头不够做一件衣服,就可以免布票了;二是由于布的花色和质量的原因,有一些滞销的品种,上级也会批准免布票的;三是有条件的家庭种一点棉花卖给供销社,也能够得到一点奖励的布票。在那个物资紧张的年代,营业员是个非常吃香的职业。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消息灵通,总能有机会买到一些合算的东西。在食品站(最吃香的是猪油,那时候计划供应的菜籽油,在我们当地,每个商品粮户口每月四两,上海高一点,是半斤。每次炒菜基本上就只能滴几滴,而当时猪油是计划外的,是最紧俏的商品,只有食品站内部人才能买到)、粮站、供销社这些单位工作是最实惠的,当时所流行的术语“走后门“,就是形象地描绘这些部门的不正之风,前门买不到的有些紧俏物资被偷偷地从后门买走了。

  言归正传。由于布票紧张,每一个家庭都得精打细算,夏天就省一点,让小孩子光着屁股也没关系。把布票留着,冬天的时候一次性把布料买好,请裁缝师傅到家里来做一天或两天就把全年的衣服做完了。所以冬天“上门工“的生意很好。我师傅本来手艺就好,而且今年还带上我这么一个不收工钱的大徒弟,请我师傅上门做活,性价比是很高的,所以我师傅的“上门工“的生意已经预约到过年的前一天了。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