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讨伐太原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 讨伐太原 (1 / 2)
        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李儇晏驾,寿王李杰接任帝位。李杰登基后,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李晔。自此,李烨同学开始踏上了一条满布荆棘的帝王之路。振兴大唐、收拾晚唐乱局,首当其冲的就是宦官专政,其次才是地方藩镇割据。“梦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李烨同学能够上位都是依靠枢密使杨复恭的全力支持,自中唐以来,皇位废立基本上是由宦官自行做主,宦官掌握着中央禁军,谁得到宦官势力的支持,谁就能稳坐龙椅。由于李烨同学之前的表现人畜无害,又是唐僖宗的同母弟弟,跟杨复恭的关系也还融洽,于是以杨复恭为首的宦官和禁军高层一致同意由李晔同志登基称帝。面对宦官集团的枝繁叶茂、骄横跋扈,李烨同学也只能暂避锋芒,等待发力的时机。

        杨复恭,是枢密使杨玄冀的养子、天下兵马都监杨复光的从兄。其家世代权宦,从小进入内侍省,粗通文墨,经常出监各镇军队。唐懿宗时,他就已成为河阳监军,后因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而升为宣徽使,咸通十年(869年)接替其父杨玄翼为枢密使。杨复光死后,唐僖宗的宠信宦官田令孜将杨复恭贬为飞龙使,杨复恭称病卧居蓝田。光启二年(886年),因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作乱,田令孜挟唐僖宗逃亡于凤翔、兴元,自知为天下所不容,于是推荐杨复恭代替他为左神策军中尉、观军容使。其后朱玫、李昌符和朝官拥立襄王李煴为帝。在杨复恭的周旋下,他的义侄杨守亮率军与王重荣、李克用共同讨伐朱玫。朱玫最后被他的部将王行瑜斩杀,而李煴则被王重荣杀死。杨复恭凭借这份泼天大功,官居枢密使,封魏国公,实封八百户,赐号“忠贞启圣定国功臣”。

        平心而论,杨复恭对李唐立下大功,他一方面帮助唐僖宗重返长安、平定内乱,另一方面又拥立李晔继承皇位,但是权力的游戏是一场零和博弈,当小皇帝想要大权独揽时,杨复恭就成为了绊脚石。绊脚石终究是要被踢开的,不论你是功臣元勋,还是皇亲国戚,只要妨碍了君主大权独揽,那也只有利刃加身这一个结局了。“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此时满心欢喜的杨复恭还没有察觉到小皇帝的异常,凭借拥立大功,从李烨手里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加开府仪同三司、金吾上将军,专领禁兵。

        宦官集团的成长壮大,主要依赖于君主的信任和支持。在行政权力的分割和支配上,皇权与文官、武将集团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矛盾,而宦官没有后人,从小陪伴在帝王身边,感情深厚,在大多数时间,可以作为巩固皇权、打击敌对政敌的有力工具,因此宦官们经常被君主委以重任,得到管理皇家私库、监军等权力,而在中唐以后,宦官更是拥有执掌中央禁兵的权力。依靠宦官集团掌控的中央禁军,李唐天子得以制衡中央的文官集团以及地方上骄横跋扈的藩镇势力。然而时至晚唐,黄巢起义给予朝廷以致命一击,地方藩镇纷纷截留本该上交中央的赋税,导致朝廷财政困难,而中央禁军多年来早已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模式,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被农民军打得抱头鼠窜,至此,宦官集团及其背后的中央禁军,对于巩固皇权、维持统治也是力不从心乃至自身难保,毕竟中央财政困难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禁军也得吃饭,没有军饷,上阵杀敌是不可能的,回家种地更是难以想象,唯一能做的就是哗变闹饷、搜刮百姓钱财。

        世界不是黑白分明的,做事更不能一刀切。宦官中,尽管不乏贪得无厌、趋炎附势的无能之辈,但依然有不少能力出众的实干家,杨复恭的堂弟杨复光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黄巢起义爆发后,杨复光历任唐将曾元裕、宋威、王铎诸军监军,曾诱降王仙芝大将尚君长。黄巢入长安后,唐忠武节度使周岌投降,他劝周岌复归唐朝,并袭杀义军使者。之后,杨复光又兼并了蔡州节度使秦宗权的部分士兵,将其分为八都,并任天下兵马都监。朱温同志驻扎同州时,他遣使招降,后面又引沙陀李克用军自太原进攻关中,迫使义军撤离长安。在成功镇压黄巢起义之后,杨复光突然得了重病,然后一病不起,病逝于河中。唐僖宗为了缅怀他的功绩,赠予他观军容使,还特别给他上了个忠肃的谥号。根据《新唐书》记载,“杨复光御下有恩,军中闻其死,皆恸哭,而麾下多立功者”。

        事实上,宦官专政,只不过是李唐王朝衰亡的病症而已,病根还是在于频繁的土地兼并、腐朽的政治体系。小皇帝李晔,一心想着大权独揽,寄希望于乾纲独断,扫除宦官势力的掣肘来重振李唐声威,这一点,从根子上就错了,一步错则步步错。

        李唐时期,社会上流行收养子。从地方藩镇节度使到各个大宦官,都热衷于将能力出众的心腹收为养子,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培植自身势力。在被任命为金吾大将军以后,杨复恭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大手中的权力,他广收养子,厚植党羽,让他的心腹义子担任节度使、刺史要职,杨守立为天威军使,杨守信为玉山军使,杨守贞为龙剑节度使,杨守忠为武定节度使,杨守厚为绵州刺史等等。这些人,被人们称之为“外宅郎君”。

        面对杨复恭的熏天权势和超然地位,李晔暂时保持沉默,沉默中才能更好地积蓄力量。为了对付杨复恭,巩固皇权,李晔找了四个帮手:杜让能、韦昭度、张濬、孔纬。

        杜让能,字群懿,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长安)人,是初唐贤相杜如晦的七世族孙。

        韦昭度,字正纪,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

        这两人都是李晔哥哥留给他的,一个出身京兆杜氏,一个出身京兆韦氏,而张濬、孔纬则是李晔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

        张濬,年轻时便涉猎文史,性情洒脱,但好说大话,因此在士林颇受鄙弃,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仕途不顺,于是隐居在金凤山中学习纵横之术,希望以此博取权位。后来张濬得到杨复恭的推荐,被任命为太常博士,累升至度支员外郎。张濬虽是依靠杨复恭发迹,但是在田令孜当权后果断改换门庭,讨好田令孜,从此与杨复恭交恶。

        孔纬,字化文,鲁郡曲阜(今山东曲阜市)人,孔子第四十世孙。此人嫉恶如仇,公私分明。

        于是这四人便成为李晔的心腹重臣,开始为李晔实现集权出谋划策。张濬,曾在延英殿与李晔讨论前代治政得失,并称:“陛下正当壮年,英明睿智,却受制于宦官、藩镇。臣每思及此,都痛心泣血。”李晔又问他治国理政以何事为最急。张濬说:“最急莫过于强兵,兵强而天下服。”枪杆子里出政权,道理很简单,但执行起来却千难万难。张濬坐而论道、指点江山的大师风范,竟然镇住了李晔,小皇帝也就真的积极扩充军备,试图重新振兴大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