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整肃军纪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首任总理奥托·冯·俾斯麦,有一句名言:“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或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这个道理,在古今中外的无数次政治博弈中被反复证实和确认,套用在晚唐时期朱温和时溥两人身上也是适用的。群雄逐鹿,弱肉强食,脉脉温情、谦虚揖让是行不通的,杀伐果断、祛除苛政、革除旧弊才是生存壮大的通行规则,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文德元(888)年十月,朱温率先对徐州的时溥发动进攻,派遣大将朱珍领兵攻陷沛、滕二县,斩杀并俘虏武宁兵团万余人。首战告捷,宣武军上下欢呼雀跃,总算出了一口闷气,给武宁军一顿暴揍,让对方晓得厉害、长长记性。
接到朱珍进犯的消息后,时溥坐不住了,他寻思着,自己是提不动刀了,还是砍不动人了,朱温一个后进,竟敢蹬鼻子上脸招惹自己。于是,十一月,时溥率领三万多大军,进驻吴康镇,准备亲自下场给老朱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宣武军在与秦宗权的生死搏杀中得到了血与火的淬炼,整个指挥体系的效率和基层战士的实战能力都得到了质的飞跃。结果不言而喻,朱珍率领部队击破时溥的武宁军团,攻陷丰县,史料记载:“时溥乃以全师会战于丰南吴康里,珍乃收丰,破其三万余众”。紧接着,朱温又调遣军队,轻取宿州。龙纪元(889)年一月,宣武军将领庞师古和霍存攻陷宿迁(江苏宿迁市),进驻吕梁(江苏徐州市东南),时溥率领两千军队反击,惨招大败,只得退保彭城。
时移世易,战局渐渐严峻,时溥也开心不起来了。本来想着给朱温来个迎头痛击,没成想朱温实力如此强悍,自个竟然不是对手,当初的贼军头子竟然成了眼下的心腹大患。形势比人强,眼下只得坚守城池,以待时机。
话说朱珍率领大军在攻克萧县后,朱温同志准备亲自前往督战,毕竟领导亲临一线,有利于提振和鼓舞全军士气,从而一战消灭时溥。在接到朱温的通知后,朱珍命令各军整理马厩,以方便迎接大领导的视察。当时,军中有一个叫严郊的人,恰好负责整理马厩的工作,他对朱珍的这个指示没怎么上心,工作上马虎大意,主管官员范权发现后便严厉责备他。这件事,本来很简单,按照上级指示,把工作做好,让领导满意即可。然而,这两位都是有背景的人,严郊的老领导是大将李唐宾,而范权的领导则是朱珍,两人之间的矛盾牵扯到了派系纷争,那就错综复杂了。
最开始,李唐宾是被朱温派作副将辅佐朱珍共同指挥军事行动。他俩的配合天衣无缝,每逢大战,只要这哥俩一同出现,准能取得不错的战果。按理说,这两人的交情还算稳固,毕竟是老战友、老搭档了。可惜,有一天,朱珍在没有请示朱温的前提下,私自从汴州把自己的妻儿家小接到军中。戎马倥偬,想念家人本来是人之常情,但是偷偷把家属带到军中,这是严重违反军纪的恶性事件,朱温知道这事后,难免对朱珍产生猜忌,于是他安排李唐宾偷偷替自己监视朱珍,以免发生不测。时间久了,李朱二人难免发生矛盾,有一次李唐宾实在忍受不了,趁着月色,连夜跑回汴州,准备到朱温面前告状,而朱珍发觉后,也大感不妙,当机立断,单枪匹马往前追赶,夜色朦胧下,两匹快马你追我赶,颇有一点“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氛围。最后两人到朱温面前,互相指责对方,大吵了一架,朱温一看形势不妙,又爱惜两人的才华,赶忙做和事佬,暂时化解了两人的矛盾。然而,这件事为两人的交恶埋下了种子,表面上风平浪静,私下却暗潮汹涌。各自都是一方大员,有着效忠自己的亲信和部下,于是双方难免产生派系摩擦乃至斗争。
在遭到范权的严厉批评后,严郊有点想不开。在他眼里,范权这小子仗着朱珍的宠信,作威作福,现在更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借着工作不力的幌子欺负侮辱我,是可忍孰不可忍,我是李唐宾的人,打狗也要看主人。于是,他直接找到老领导李唐宾,诉说自己的委屈,请求老大出头为自己争个面子,而李唐宾这个人,性格有些护短,在严郊的一番添油加醋之下,火冒三丈,去找主将朱珍为自己的老部下辩解。李朱二人矛盾由来已久,这次见面,更是激化了双方的误会和冲突。李唐宾当场发飙,出言不逊,而朱珍同志也是丝毫不让,拔剑而起,怒火充斥着朱珍的双眼,直至将残存的理智彻底吞噬。朱珍拔剑就刺,李唐宾一时之间没有反应过来,当场被刺死。
这事儿闹大了,李唐宾是军中大将,战功赫赫,是朱温派过来辅佐自己的副将,现在人被自己杀死,少说一个擅杀大将的罪名跑不脱。因此,为了收场,朱珍决定诬陷李唐宾叛变,当即派遣使者骑上快马向朱温汇报,表示为了平定叛乱,自己只能临机应变,斩杀李唐宾。
使者快马加鞭、火急火燎到达汴州后,准备拜见朱温告诉他这个悲伤的消息,然而当时负责接见招待他的主管官员是左司马敬翔,在听到这个晴天霹雳后,他当即下达命令,故意把使者羁留不放,一直拘禁到夜晚。敬翔的做法自有他的道理和处事逻辑,他担心朱温同志暴怒之下,仓促间做出错误决定,而夜晚报告,朱温即使大怒,也不能立即对此事进行处理。
这是一位聪明人,是一位体贴负责的下属,一位勇于担当的文人,一位洞悉人性的谋臣。“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尽管敬翔没考上进士,但是他的智慧、能力远超一般的读书人。平心而论,敬翔遇到朱温,可媲美于子房遇到汉高祖,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君臣相知、相惜,这在政治舞台上是很难得的,而能够善始善终的更是罕见。
等到夜晚朱温接见使者,获知李唐宾被朱珍杀死的消息后,不出敬翔预料之外,朱温暴跳如雷,然而一时间也没法立即对朱珍作出处置。诬陷李唐宾谋反,擅杀大将,这是赤裸裸地挑衅朱温在军中的权威,是对宣武军军纪的严重败坏,朱温的怒不可遏是常人的第一反应,而愤怒会使人丧失理智,以至于做出后悔莫及的事情。世上没有什么未卜先知,有的只是洞悉人性的弱点,恰巧敬翔很擅长把握、分析人性。于是,敬翔同志在朱温稍稍冷静下来后,在正确的时间、场合下替这位主公出谋划策:立即下令逮捕李唐宾的妻子儿女、囚禁监狱,派遣使者飞骑前往萧县大营,安抚朱珍。聪明人办事就是直击要害、让人省心,朱温脑子一转,就明白敬翔的意图了,立即采纳了他的计策。当前最要紧的是稳住远在萧县的朱珍,稳住宣武军的军心,其他事情,可以延后处理。随后,在外领兵的朱珍得知李唐宾妻子下狱的消息后,松了一口气,他心里明白,这事算是蒙混过关了,自己可以安心率军继续进攻时溥了。
当年七月,朱温亲自前往萧县,还没有到,朱珍赶忙带领各级将领提前出来迎接,两人刚见面,朱温立即变色,当场命令侍卫把朱珍逮捕,斥责他擅自杀戮大将,决定将其斩首。此时,军中以霍存为代表的数十名将领,连忙叩头,向朱温同志恳请赦免朱珍。在霍存等人看来,朱珍常年统帅大军,屡立战功,是自己的老上级、老战友,因为一个李唐宾就要被杀死,这是难以接受的。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朱温看到这群人的求情后,勃然大怒,随手拿起自己身边的坐床就扔,把众位将领斥退。最后,朱珍也只得一命赔一命,跟随李唐宾的脚步,去了阎罗殿。据《新五代史》记载,朱珍是自缢而死的,也算留了个全尸。
军纪严明,是治军的第一要务。朱珍身为统帅,因一己私怨,擅杀大将,这是不可饶恕的。尽管数十位将领为朱珍求情,希望念在多年的战功,饶他一命,但是在朱温看来,这是原则性问题,擅杀大将、诬陷他人谋反还能免遭惩罚,这种事绝不能开了先河。军中**在所难免,但是必须有个度,互相残杀这股不正之风必须及时刹住。由此可知,朱温的军事管理思想就是,下级必须服从上级,最高统帅的意志必须得到全力贯彻,坚决杜绝阳奉阴违。晚唐时期,骄兵悍将难以驾驭,部分原因就在于各级将领居功自傲、践踏军法,长此以往,有些主帅甚至轻而易举就被部下杀死。
朱珍死了,接替朱珍统帅大军的是庞师古,他被朱温任命为都指挥使。八月十七日,朱温对时溥发动进攻,不巧天降暴雨,只得率军撤退。
这场暴雨,暂时化解了时溥的危机,而朱珍、李唐宾因内讧而双双暴毙,对于朱温而言无异于痛失双臂,而对于时溥而言,则是喜上眉梢。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大雨只是一个开端,接下来的六七年间,徐州地区将迎来令人痛不欲生的洪涝灾害,百姓流离失所,再加上激烈的战争对抗,农民无法耕种,人口锐减。天灾人祸频发,时溥的统治也随之摇摇欲坠,穷兵黩武,最终只得自食其果。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