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营生远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 营生远行
        随后几天,太阳出来,雪化泥泞,三人便不再远行。在道观内无事可做,唐徐二人又练起了吐纳养生功夫,胡英看着只是觉得好笑。阿花主动将吐纳养生之法教给胡英,并说长期练习会有神奇效果的,还会增长武功。胡英自然信以为真,于是也认认真真地练习了起来。她是学武之人,体内真气本来就较常人充盈,一练吐纳之功,真气在体内运行的体会更是明显,几天下来竟感觉隐隐能够控制真气的运行,以真气催动武功,觉得似乎更加神清气爽、还不累人。胡英大为高兴,练习她的剑法武功的时候,也向唐徐二人解说剑法武功的诀窍,她也只是希望唐徐二人会武功,以防遇到凶险场景她自己一人难以独立支撑、保护不周。唐徐二人只是偶尔拿起剑比划几招,因为他们清楚武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成的。

        这一天,他们照例先是到道观外看一看路况是否泥泞,看到道路干整,便商量着再次到洛阳城内去玩。一路上看到有好多人推着空的独轮车来来回回地走,不知是干什么。唐胤侠心里有疑问,问了一句:“这些人推着个空车来来回回地走,莫不成要干什么坏事?“阿花眨巴眨巴眼,说道:“我以前听父亲说过,下雪过后在这儿过冬的大雁要到麦地去吃麦苗,农人推着空车要打大雁的。“胡英道:“打大雁为什么还要推着个空车子?难道打下来的大雁太多,要用独轮车来拉运吗?“阿花笑道:“我小的时候也不明白,也问过这个问题,还被说太笨。现在看来我也不是太笨的人。他们说呀,大雁看得远,而且也聪明,一群大雁吃麦苗总是有几只伸着脖子警惕着远方,如果有人靠近,就发出鸣叫,然后就飞走了。所以要想打大雁就必须装作是推着车子的农人,悄悄接近大雁,然后停下来擦汗休息,偷偷拿出弓箭、弹弓对大雁偷袭才能得手。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背着一个袋子,打到了大雁就装到袋子里带回去,吃雁肉改善生活了。“唐胡这才恍然大悟,仔细看了看还真的如此。

        三个人一直往前走,听到不远处有一群大雁的惊叫声,他们也没在意。可是渐渐他们就听见有一只雁叫得格外凄惨,而且很明显远离了雁群,这凄惨的雁叫声越来越近,就冲他们而来。三个人都停了下来转向左后方看,一只失惊、离群、中了箭的大雁惨叫着落向他们。三人一让,大雁落在前边不远的地方。落雁右腿处中了一箭,圆圆的小眼睛里充满了惊恐。胡英上前一步蹲下,左手已按住了雁背,右手抬着雁的右腿,看了看箭伤。她将雁抱起起身,交给唐胤侠说:“唐大哥先抱一会儿,别让它跑了,再抓费劲。“唐胤侠不明所以,还是接过了雁。胡英低头,撩起衣服的袍角,扯下一条一寸宽的布带,从唐胤侠处接过雁放在地上按住,右手将箭从雁腿上拔了出来。大雁疼痛,拍翅扑腾了几下,胡英用布带将雁腿上的伤口包住,这才住手将大雁用两手抱了起来。这时一个四五十岁、穿着粗布衣服、背着大布袋的农人走到三人身边,看着大雁向胡英说道:“这位姑娘,能否将我的箭交还给我?“胡英感到莫名其妙,他的箭明明就在地上,却来问自己要箭,刚想说话却停住了,想了想又说:“这位大叔,我拿着雁不方便,箭在地上,劳烦你自己捡起来吧。“农人回道“好说“,捡起箭毕恭毕敬地垂手侧对胡英而立。胡英将雁交给唐胤侠,伸手从口袋里摸了摸,摸出来一块大约五两的银子,交给农人,说道:“这位大叔,能否将你的布袋给我,用来装雁?“农人接过银子,满脸欢喜,递上布袋,说道:“应该的,应该的。“说完离去。胡英将雁装入布袋,那只大雁伸着脖子左顾右盼。唐胤侠头一次近距离地接触一只野生动物大雁,看到大雁的眼睛,真的感觉那只大雁会说话一样,雁的眼睛里蕴含着满心的好奇和感激。唐胤侠主动接过雁袋背在了身上。一路上胡英说起小时候没有人跟自己玩,自己于是就抓一些小鸟啊、雁啊来玩,时间长了就觉得它们是自己的朋友一样。谁都有过小时候,唐徐二人也深为理解。

        三个人在洛阳城内只是闲逛,到了中午时分便在一家饭馆吃饭。冬天里的冷空气往往是一波接一波,今天中午又变天了。吃完中午饭后,三人便觉得外边刮着北风、异常寒冷,这风真的是像刀子一样,吹在脸上都有点生疼。唐胤侠虽然穿得比较单薄,可他蕴有的能量巨大,所以这点寒冷他是不怕的。胡英是胡人,身上穿着他们胡人特有的皮衣、皮裤还有皮靴,再冷的寒风都吹不透,身上是异常暖和。这场寒风却把徐阿花冻得不轻,虽然冬天来唐胤侠向道观要过钱说买棉衣,然后把自己的钱省下都给阿花添置了衣服,可是在唐朝那个时代能买到的棉衣还是较为匮乏,大多家庭都是主妇自己用棉花缝制棉衣,当然,一些胡衣店也有卖皮制冬衣,可是价格昂贵,他们自然买不起,所以她和唐胤侠买的过冬衣服其实都不太顶用。胡英看到阿花瑟瑟发抖、流着鼻涕,又看了看唐胤侠,觉得他也穿得挺单薄的,说道:“阿花妹妹,你们穿的衣服在屋里猫冬还行,在外边是不能御寒的。走,去看看我们胡人的冬衣。“说着,拉着阿花就走。阿花颤抖着说道:“我跟唐大哥以前去看过,他都夸赞冬衣做得好。可是都太贵,我们买不起的。“唐胤侠眉头紧锁,默默地想着事情。

        不一会儿便到了一家胡人开的冬衣店,胡英先进店,故意咳嗽了一声。店主人一见胡英,眉开眼笑,说道:“是小姐回来了,真是太好了。老爷找不到你,可着急了。“(胡汉部落公开汉化,所以进入中原的人的所有语言、称呼都按唐朝中原的习惯。)胡英大大啦啦地回道:“是吗?嗯,给这位姑娘和这位公子各挑一身合身的冬衣,他们是我的朋友,一定要挑最好的。“店主人立即招来伙计,相度唐徐二人身材,各自挑选皮衣、皮裤。胡人的皮制冬衣里面都带有绒毛,外边寒风吹不透厚厚的皮子,里边的绒毛隔热保温,所以相当缓和,而且还很轻便,因为在伸屈关节处做了精细处理。不一会儿店伙计便挑出了合身的冬衣,规整地叠好放在了桌子上,胡英相信伙计们多年的相度经验,也没有让唐徐二人试穿一下,看了看又说:“还有皮靴,给每个人挑一双皮靴。“不一会儿皮靴也挑出放到了桌上。胡英吩咐找两个包袱,各自包起来要带走。店主人这时才脸现为难神色,说道:“小姐,店里没有包袱。“胡英道:“没有?那赶快让人出去买呀。还有,以后店里要备好包袱,用来给买主装衣裳的,这样才方便。“店主人赶紧答道:“是。“接着吩咐人去买包袱。

        很快包袱买来,将衣服包好,胡英就要走。店主人忙问道:“小姐要带客人回家,小人自然吩咐人去报告老爷,以便招待贵客。只是现在外头寒冷,请问小姐要不要叫辆马车?“胡英回道:“不用了,我们在路上还有事。“说完出了店。

        胡英从唐胤侠处接过大雁背在身上,于是三人身上各背着物事走在洛阳的大街上。唐徐二人都不知道胡英要不要回家,阿花说道:“这身衣服很贵的,我跟唐大哥都买不起,我们很应该当面跟大伯道谢的。“胡英说道:“这些衣服都是我们族人手工做的,卖了赚钱,用来换取盐茶还有其它的物资。你们是我的朋友,对朋友而言这些物事又算得了什么呢?“阿花道:“不知我跟唐大哥应该给大伯买点什么见面礼物,姐姐,按照你们的风俗,买点什么好呢?“胡英道:“我不回家,咱们还回道观。“阿花道:“可是你爹爹寻不见你,心里一定很着急的。“胡英说:“哼,他寻我只是想指使我。不说了,我们赶快回道观,换上衣服,现在的天真冷啊。“

        三个人匆匆回道观。按平常唐胤侠早就打开话匣子了,可是今天下午这一路却一句话都不说。阿花背着冬衣,虽然还未穿在身上,心里却暖暖的,他觉得唐胤侠有点不开心,却不知道为什么,说道:“唐大哥,你在想什么呀,怎么一句话都不说?“胡英也扭头看着唐胤侠,以为唐胤侠嫌自己擅作主张,在生自己的气。唐胤侠这时悠悠说道:“以前在家里吃穿用都不用自己操心,来到这里遇到好心的李道长才不用为吃饱肚子犯愁。可是在这里总得谋条生路啊,要不然想买点好的冬衣都没钱。今天幸亏胡英妹妹,这个冬天我们才能穿上件像样的冬衣。在这里总得要找个营生的好路子,这一路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想来想去也没有想到好主意。“阿花听了默然,她觉得自己很无能,也就不再说什么。胡英答道:“小的时候我们在塞外草原,在辽阔的原野上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路的时候,大人们就告诉我们小孩子说,继续往前走,在前边总会有路,有了路就有了方向。唐大哥,明天我们继续到城里玩啊,去看一看百行百业,说不定就能找到合适的营生。“阿花深以为然,唐胤侠也答道:“对啊。“回到道观,唐徐二人先回房换上了冬衣,觉得挺合身,心里都高兴极了,三个人在道观里练了一会儿武功剑法。观里的其他道士看到他们三人在这么冷的天还在外边玩耍,都笑他们是孩子心性、不怕冷。

        第二天三人如约来到洛阳城参观百行百业,这次唐胤侠带着目的,自然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他们逛了两三个地方,在路上正商量着下一个目的地,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笑眯眯地朝他们走来。中年男子一直看着他们,像是认识他们一样,以致于唐徐二人都不好意思一走了之。这个中年人正是胡英的父亲胡汉,胡英心里苦恼:“怎么会这么巧,正好遇到?“胡汉走近前来,双手抱拳一揖,对唐徐二人说道:“想必两位就是小女胡英的朋友了,能认识两位是小女的福气也是老夫的荣幸。几天来小女一直没有回家,必是到两位府上叨扰了,老夫在此谢过。小女是孩子脾气,跟老夫生气不肯回家,能否容老夫跟小女单独说几句话?“唐徐二人一听,就知道他又要教训胡英,人家父亲教训女儿,别人自然不宜过问旁听,忙还礼谢过,远离父女二人。

        如果是胡英自己一个人,见到父亲,她可能会拔腿就跑,可是一块儿同行的有唐徐二人,总不能让他们两人跟自己一样、像做贼似的见人就跑吧,所以,她只能听父亲的话,到附近的一个茶馆去说话。胡英早就看见一张桌子旁坐着自己父亲的老部下胡顺,胡顺比胡汉要大个五六岁,胡英行礼问声“伯伯好“便侍立桌旁。胡汉在主位上坐了下来,这才变了脸色说了声:“这次要不是我亲自去找你,你还就不回家了是吧?“还没等胡英回答,又接着说道:“想好了没有?转过弯来了没有?同不同意去找文山?我们胡人没有汉人的那些虚礼,什么成婚之前不见面了什么的。嗯,你倒是说呀。“胡英扭着头,倔强地说:“你女儿不是做奸细的料。从小你就教育我,说南朝人都很奸诈,都很坏,不像我们这般真诚,所以我从小就看不起奸诈小人,也做不了奸细。“胡汉听了,都气得满脸通红,他觉得女儿是在说自己是奸诈小人,可女儿说的确实是自己教的,左思右想正不知怎么发作,却听旁边的胡顺说:“小姐,老爷让你去找文山也是为你好啊。他们瓦棱部离汉地更近,通商更便利,他们部落近几年越发繁荣了。老爷是想让你跟他们学一学,有些经商的诀窍怕是一时看不懂、理解不了,所以让你记下来、给老爷说,然后我们大家一起参谋参谋,学习一下。小姐,我们是你的娘家啊,只有我们更强大了,你才会更有面子。“胡英听了,没有好气地说道:“要说跟文山他们部落学经商,派胡兴去就行啊,文山那个人你们又不是不知道,很好说话的,冲着我的面子,他也会教胡兴的。还用偷偷摸摸的了?“胡汉、胡顺都没有说话,良久,胡汉才说道:“真是女心外向啊,这才几天啊就在外边交了朋友,还拿着我们的冬衣送人。你以为你们住在道观我不知道啊?拿着我的东西送人,还不听我的话,你以为我就不能再把送出去的要回来?哼,气恼了我,我不但把冬衣当场给他们扒下来,还要揍他们一顿,谁让他们把我的女儿给教坏了,教得只向着外人?“胡顺接着说道:“小姐,老爷让你去找文山,一是想学习他们,让我们更强大,二也是想跟他们搞好关系。只要小姐去找文山,就表达了我们部落的一个态度。至于跟他们学习,小姐如果不乐意的话,那就算了。熟能生巧嘛,我们自己慢慢来也行。小姐单独在外才几天就认识了新朋友,如果到文山处的话,说不定还会认识更多的朋友。小姐也听到了,老爷是真的生气了,老爷气恼做了出格的事,小姐也会没脸。文山听说你来了中原、在洛阳负气离家出走,都寻到洛阳来了。小姐跟你的朋友在洛阳闲逛,说不定还会遇到文山呢。年轻人一块儿游玩是很好,可你的朋友都是成双成对,而你只是自己一个人,不是也挺别扭吗?听老爷的话,遇到文山,你们四个人游山玩水岂不是更好?“这番话把胡英几乎说动了,胡英低着头哼着、犹犹豫豫。胡顺给胡汉使了个眼色,胡汉说道:“就这样说定了,你愿意住在道观就先住在道观吧。你的朋友还在外边等你呢,这么冷的天别让他们等久了。快去吧。“胡英于是出了茶馆找唐徐二人去了。胡英走后,胡汉问胡顺:“只让她跟文山在一块儿玩,不监视文山,这有什么用?“胡顺道:“小姐不配合监视,那有什么办法?我们可以安排其他人监视文山,只要小姐在文山处,既使监视的人被发现,我们也可以说是为了小姐的安全。但如果小姐不在文山处,一旦被文山发现有人在监视他,就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说不定还会坏大事。“胡汉点头。

        胡英找到唐徐二人,选择性地向他们述说了自己父亲的意思,然后三人又一块儿游玩。阿花特别地问了问“文山是干什么的?“,胡英说“在胡、汉两地贩卖经商。“,阿花若有所思。良久,胡英忽然说道:“唐大哥可以跟文山一块儿贩茶盐啊。“阿花说:“唐大哥如果愿意的话,可以给文山当伙计的,唐大哥懂很多的,一定会干得很好。“徐胡二人一块儿看着唐胤侠,唐胤侠说道:“我没什么不愿意的,就是不知道文山少爷需不需要我这样的人。“胡英颇为自得,说道:“那就好。哼,我说需要就需要。“唐胤侠也少了一桩心事,专门游山玩水找人了。当天并未找到。

        接下来几天,三人兜兜逛逛,终于在一家丝绸店前找到了文山。当时文山和他的跟班文信正在一家丝绸店逛,文山想给胡英做一身丝绸汉服,他跟文信也都是汉服打扮。文山看到胡英很是高兴,赶紧跑出了丝绸店,与胡英打招呼见过面,然后邀胡英进入丝绸店,说要为她做汉服的事。胡英不乐意,说:“我觉得还是我们这一身衣服好看,反正在大唐穿什么族的衣服都行,唐人都见怪不怪了。“文山只得作罢。于是,文山便邀胡英等三人到附近茶馆喝茶叙事。五人之中文山年龄最大,大约二十三四岁,文信大约二十二三岁。五个人找了一张合适的桌子。文山经验丰富,首先说到年齿,众人于是便邀文山上座,文信要侍立桌旁,胡唐徐都说要以朋友兄弟而论,以年齿论坐次,于是五人按年龄随便坐了下来。文山仔细看了看唐徐二人,只是觉得眼前这位徐姑娘有点面熟,却忘掉是在哪里见过,以为是认错了人,自己也没太在意。阿花却没见过文山,因为自己在妓院的几天,羞赧无地,根本没敢抬头看人,所以不认识任何人,她也想过,以后抹除这段经历,不管是谁说见过自己,都说认错人了。

        叙话不久,胡英便说:“文山大哥,听说你正需要人手,我特地邀唐大哥来帮你。“唐胤侠听了,赶紧说:“文大哥,小弟闲来无事,受英妹所邀来帮你,有什么事请你尽管吩咐。“文山还未回答,阿花拉着胡英要出茶馆,说有点事。听了唐胤侠的话,文山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两位姑娘出去后,文山就变了脸色,说道:“英妹都叫上了?唐公子挺厉害呀,既有了一位阿花妹,还要沾惹我的胡英妹妹,唐公子有何高招,在下倒要向你学习一下。“文信坐在桌旁,忍不住要笑。唐胤侠听了文山这话,就知道遇到了一个醋坛子,他想,哼,反正我不怕你,打翻了你这坛醋又咋滴,今天若是忍了,以后你指不定怎样难为胡英妹妹呢。于是,唐胤侠大大啦啦地说道:“嗯,是这样,以前我都叫胡英妹妹叫胡妹妹,然后胡英妹妹就说我本来就是胡人,胡人妹妹有很多,谁知道你叫的是哪一个?叫胡妹妹听着也难听,还不如叫英妹呢?于是我便被邀,叫她英妹了。文山大哥不会到现在都没叫过英妹吧,是不敢吗?你要大胆地叫啊,她还能跑了不成?她若是跑了,我负责给你抓回来。“说着,自己斟了满满的一碗茶,把茶壶往桌子上使劲地一敦,自己若无其事地喝着茶。

        看了这架势,文山也真是无计可施,打骂都不合适,不理他也不行,怕胡英生气。他站起身来,在桌子边来回地走,一遍又一遍。文信看到这个场景也觉得可笑,他知道自己是仆,这个时候是插不上话的,于是只是在慢慢喝茶。过了一会儿,两位姑娘回到茶馆,看到文山在滴溜溜地转来转去,胡英忍不住先问道:“文山大哥,有什么为难事吗?说出来大家参酌参酌。“文山变回笑脸,说道:“其实也没什么,只是我们也不缺伙计,只缺一个好的账房先生,不知唐兄弟会不会算账。“唐胤侠听了说道:“会,什么九九乘法口诀了,珠算了,加减乘除,开方了,解方程了,都会。“本来账房工作是文信兼着,文信感觉力有不逮才请示文山要增加一个账房先生,他听到唐胤侠说什么开方、解方程,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大为感兴趣,就当场向唐胤侠求教。唐胤侠一一举例子,然后将解题方法都教给文信,文信大为拜服。胡英、阿花都觉得脸上有光,文山也大为惊讶,没想到唐胤侠看似一个懦弱白公子,实际上腹中还真的有锦绣文章。于是,唐胤侠还就真的做了文山的账房先生。然后五人便商议行程。冬天了,需要将急需物资赶快贩运回北方部落,启程北行是越快越好。于是唐胤侠打算第二天就向道观辞行,致意道观在李道长出关后向李道长解释详情,回来后必定还要到道观致谢。阿花跟随他们同行,这样胡英也有伴,文山也是同意的。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