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一章 说服苏轼 (2 / 3)
沈方侃侃而言,苏八娘、苏迈年幼,只能听个热闹,但其他人浸淫圣学多年,如今被沈方用外力打烂,又重新组织在一起,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以苏轼为首,看着沈方滔滔不绝地讲述理气论的运用,都有一种目眩神迷之感。仿佛他们一直生活在房屋之内,沈方帮他们捅破了窗户纸,他们本来还嫌沈方搞破坏添乱,定睛一看,原来窗户之外,乃是更加宽广的世界。
《庄子齐物论》中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的说法,自古以来对于无法掌握现象,古人多归之于鬼神之说,统治者以天之骄子的身份替天行道,统领万域万民。而沈方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每个个体最基本的细胞、最微小的原子分子,到构成整个社会的国家机器,到整个地球几千年的发展及文明,再到无尽历史长河中无限远大的宇宙,全部用理气论体系解释地清清楚楚,而没有说什么“存而不论”的掩耳盗铃之语。沈方肯定不是圣人,但是他却道出了每一个普通人都能达到的境界,他所讲的理学能让每个人都活得明明白白,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欲”的缺陷和无聊,从而自觉地守住天理。
万事万物都同根同源,按沈方的解释,大周、西夏、北辽三国之争,就象三个兄弟分家产,老二、老三不听话,老大要打他们几巴掌,但到了最后还是一家人,都是华夏民族的一份子。那些北辽的凶恶之徒只要能有稳定的生活,谁还愿意去和大周打仗送死?
所谓仁者无敌就是这种状态,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便是这种理论体系的优势,犹如一个补元境界的高手不会去为难一个普通人,理气论体系下高度发展的各种科技,已将潜在敌人的所有可能性封死,只要大周按照理气论正常的发展下去,世间便没有一个敌手,这就是理学的力量,理智的结果。
人可学,国可治,战可胜,民可富。理气论的魅力被沈方阐述得淋漓尽致,苏轼、黄庭坚等人就平时感到疑惑之事提了几个问题,沈方用理气论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释,然后便无人再敢发问。在众人心目中,沈方便似一座高山巍然屹立,令他们仰视。
苏轼再次如上次在沈府一般,站起身来躬身施礼道,“子矩之大才,还在苏某意料之外,今日闻听理气论,便觉世间一切,皆可通达,苏某受益菲浅,请受我一拜。”
众人都起身向沈方行礼,就连沈冲犹豫了一下,也站起身来,神色复杂地看向沈方。
“子瞻兄、鲁直兄,千万不要这样。”沈方站起身来还礼,“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便都受理气制约,都是理学的小学生。不瞒诸位,沈某在昌国组建了一个学院,专门研究理气论的运用,奈何学员多是昌国沈氏的匠人,能力与效率颇低。若是子瞻兄、鲁直兄能够屈尊前往,以两位之才干,必定可以昌兴圣学。”
几天之前,沈方便多次提出昌国的兴盛,言下之意有邀请苏轼前往昌国之意,苏轼这两日也对昌国的消息关注整理了一番,虽然昌国确实呈现出与大周其它州县不同的精神面貌,但还不足以让他放弃官职前往,既使到了昌国有再优厚的待遇,如果没有官身,其地位便会与一般的文士相同,这让自持甚高的苏轼如何能够接受。今日,沈方在展现了理气论博大精深一面之后,苏轼颇有些意动,如今在官场颇不得志,官家对自己不甚青睐,石相一直防范甚严,只怕用不了多时,便会象其它同僚一般被下放到州县,与其如此,倒还不如象安乐先生、程正叔一般研究学问、诗词、书画,留下身后之名。
苏氏门人此时多半未曾参加科举,来去自由,他们对昌国及那理气论的应用心神驰往,但苏轼不发话,他们也不好主动请缨。
“子矩,我等有官职在身,身不由己,只怕爱莫能助。”苏轼沉思了片刻,无奈的说道。
“子瞻兄,你的顾虑我早已想过,昨天我便与官家提起此事。”
苏轼心脏剧跳,忍不住问道,“子瞻向官家提到苏某?!”
“子瞻兄不要误会,沈某虽仰慕苏学士的德行才干,但未取得学士首肯,岂敢轻易上达天听,万一引起官家不悦,岂不连累苏兄。沈某只是向官家要人,官家让我与石相列个名单,名单之上的官员皆会派往昌国任职。”
苏轼略有些失落,苦笑道,“石相巴不得苏某离开京城,可惜苏某满腔抱负,却不得上达天听。”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