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圣地延安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圣地延安 (2 / 2)
        圣地延安红色之旅的第一站,我们去瞻仰了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这个地方位于城区内的半山腰上,如今已经被开发为成熟的景区。

        走入景区,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座青砖白框拱门式的近代风格建筑,房顶上五颜六色的彩旗迎风招展,台阶处的朴素砖墙上雕刻着金色的“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字样。纪念馆里的蜡像、照片、画作、雕塑生动地将革命先烈当年如何在此地运筹帷幄着新中国孕育的进程娓娓道来,展现得比影视作品更加直观。

        除了情景展示以外,纪念馆还陈列了许多老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物件。常见的有老式的水壶、油灯、背篓、烟袋、火镰等家用物件,不常见的还有马鞍、马镫、公文包乃至火铳、梭镖、大刀等特殊物件,逝去的历史给这些物件包上了厚重的浆色,借由它们向新一代的我们传递着艰苦奋斗的精神。

        不比自然景观带给人的震撼和愉悦,历史文化参观总不免引人深思,让我们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下来。参观完毕,我和白菜带着状况以外的玉米若有所思地走出纪念馆,还未启蒙的孩童自然是难以感受历史的沧桑。

        再往前走,一家人来到了半山腰处的一个平台上,平台的外侧是石砖砌成的栏杆,靠近山的一侧是一排土坯色的窑洞,这里便是西北局旧址了。

        这是我们第一次近距离地观察窑洞。拱形的门洞显得十分宽敞,门洞的右下方是一扇可供单人进出的木门,左下方则是青砖砌成的窗台,窗台高度仅到人腰处,留出了大部分的门洞空间做成窗户以便窑洞内获取更多的光线。进门以后就进入了山的内部,屋顶便是大山的躯体,这俨然一座小型的防空洞。那个时代,这里用来躲避炮火的侵扰想必也十分有效,让人不得不赞叹先民因地制宜的智慧。

        窑洞内空间的大小取决于挖洞的深度,可挖得太深难免光线无法照入,因此这几口窑洞的面积都十分实用。屋内简单陈设了一张方桌和几张条凳,墙上则张贴着革命伟人的挂像和地图。可歌可泣,先烈们就是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中给中国带来希望的。

        走出旧址时候尚早,意犹未尽的我们决定再去一趟宝塔山。

        宝塔山得名于宝塔,是延安成群山之冠,位于不远处延河边的城区,延河水在这里与宝塔山交映成趣,构成了城市的封面山水图片。山顶的宝塔一共九层,始建于唐朝,传说是为了镇压恶龙而修,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但真正让它声名远播的还是作为革命圣地的象征。

        宝塔山是市民的避暑胜地,走在山林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到炎热,习习凉风还吹去了我们登山的疲惫。作为城区内的至高点,山坡上修建有烽火台和望寇台用来瞭望示警,古人的因地制宜又一次展现得淋漓尽致。

        山林中,一条长两百玉米的宋代摩崖石刻群蔚为壮观。石刻保存得十分完整,最出名的当属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山顶的宝塔旁边有一口铸造于明朝的铁钟,据说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敲响铁钟来作为防空警报。宝塔历经千年风霜的侵蚀,哪怕是在当年日军的狂轰滥炸中也屹立不倒,这不正如当年的革命一样百折不挠吗?

        下山后,我们决定就此结束本次红色之旅,即刻离开延安去往银川。遥远的路途让我们不得不尽快启程,力争早些抵达目的地。

        根据我提前做好的路线研究,如果我们选择走东线包茂高速的话,将会路过靖边县的波浪谷,这个尚未完成商业开发的山谷被年轻人奉为陕西丹霞地貌的朝圣地,此处的红砂岩经过数万年风雨的雕刻,已演化出层层波浪的奇观,曾有多部影视作品在此取景。奈何玉米年纪尚幼,波浪谷又尚未修建平整的步道,原生态的景观需要我们带着儿子徒步攀岩,这简直难如登天,我们不得以只好放弃到此一游的打算,改走路程更近的西线延吴高速。

        我们此去银川,将经由延安吴起和榆林定边境内进入宁夏。陕北地大物博,仅延安和榆林两座城市就占去了整个陕西省大约四成的面积。各类自然景观由于人烟稀少在这里得以原生态地保留下来,看来单用“老革命根据地”这个词来概括陕北地区是有失偏颇的。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