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您不知道的安徽旅游(一) (6 / 1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二章 您不知道的安徽旅游(一) (6 / 13)
        看着眼前的石刻,秦朗天感叹道:

        “在这片不到300米长的石壁上,汇集了唐、宋、元、明、清、民国、现代共300余幅石刻,可谓是诗、词、文、图、赋形式各异,行、草、隶、楷、篆五体俱全,真正是一条艺术的长廊。其中尤为珍贵的是一代改革家王安石和书法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的真迹。”

        当介绍到天柱山的宗教文化时,秦朗天微笑道:

        “天柱山是佛道两家的‘洞天福地’。道家将此列为中国名山三十六洞天之十四,并称其为五大镇山之中镇。千百年来的膜拜和香火沉积了丰厚的宗教文化,既有可观可览的有形景观,又有可读可听的无形传说。”

        自东汉方士左慈在此传教后,道教遂在此生根。萧梁时期,金陵高僧宝志来此布道,并与方士白鹤道人斗法,结果平分秋色,从此,天柱山成为佛道圣地,鼎盛时期的唐宋,寺观不下百余座,曾有“三千道士八百僧”之说。

        佛教代表性建筑为凤凰山下的三祖禅寺和天柱山腰的佛光寺(马祖庵)以及县城西郊的太平塔。三祖寺于1982年被**列为汉族地区142所重点寺庙之一,最初被梁武帝萧衍赐名“山谷寺”,后因禅宗三祖僧璨在此驻锡,故名“三祖寺”,唐玄宗之子唐肃宗即位之始改元“乾元”,即于乾元元年下诏赐名为“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寺内觉寂塔建于唐天宝年间,为三祖僧璨的舍利塔;另有建于唐朝的“三祖传衣洞”和建于宋朝的“摩围泉”。

        史迹文化(古皖文化)

        这里的史迹最早可以上溯到以“薛家岗文化遗址”为代表的5000多年前的古皖文化。薛家岗文化遗址坐落在潜山县王河镇,共发掘面积2000余平方米,出土文物2000余件。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玉器三大类,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中13孔石刀为国内首次发现,极其珍贵,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

        这些器物以新石器时代物品为主,并有少量商代和唐宋年代遗物,它们风格独特、自成面貌,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独树一帜的一种文化,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和生产活动,以及与黄河流域诸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文物资料。

        当介绍到天柱山名人文化时,秦朗天微笑道:

        “天柱山的名人踪迹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封岳,现在仍可探寻到当年汉武祭岳留存的‘祭岳台’、‘旌驾桥’等遗迹。后隋文帝志在南疆,移南岳封号于湖南衡山,但天柱山依然以她的钟灵毓秀吸引着众多的文人墨客达官显宦前来造访。”

        唐李白在江上看一眼天柱山就吟道“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气”,并表示“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白居易的一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更是穿透了历史,至今仍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王安石在潜山任舒州通判时,拥火夜游石牛古洞,作诗云:“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黄庭坚在石牛古洞内筑亭读书,自号“山谷道人”,并坚称“吾家潜山”。

        古皖大地,地灵人杰,早在三国时,这里就诞生了著名天家、数学家王蕃。晚唐有诗人曹松,宋朝有宰相王珪、擅长画马的李公麟,到了近代,更有京剧鼻祖程长庚、章回大师张恨水、杂技皇后夏菊花。他们都是天柱山的儿女,他们都是我们潜山人的骄傲!

        当介绍到戏曲文化时,秦朗天微笑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