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您不知道的安徽旅游(一) (5 / 1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二章 您不知道的安徽旅游(一) (5 / 13)
        “飞来峰在‘龙吟虎啸崖’的最西端,一峰独立入云,峰顶巨石如盖,浑身石骨,浅浅的水痕遍布全身,这就是天柱山第三高峰----飞来峰。它海拔1424米,整座山峰为一整块巨石构成,顶有一石长约3丈有余,围长30余丈,高丈余,浑圆如盖压在顶峰,似从天外飞来,石称‘飞来石’,峰因石名,峰顶的飞来石,像一顶华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峰顶。许多游人看到飞来峰,都十分惊奇。同时又有一份担忧:万一哪天刮风,把那个飞来石刮下来,可怎么办?

        传说天柱山在26亿年前是一片茫茫无际的西海,西海里许多蛇妖鳖精在兴风作浪,扰得民不聊生。后一太上老君路见不平,运用法力从东海龙王处借来一块镇妖石压在飞来峰上,用来镇妖。”

        又传清朝乾隆皇帝来到天柱山,并不相信这个飞来石是从九天之外飞来的。真命天子随口吟道:“飞来未必是飞来,定是世人胡乱猜……”。话音未落,顿时电闪雷鸣,飞来峰上乌云盖日,飞来石隆隆作响,将要飞起……吓得乾隆皇帝赶紧改口道:“飞来一定是飞来,不是世人胡乱猜。既然飞来又飞去,何必当初要飞来”。言毕,天空一碧千里,详云绕腾。飞来石也稳稳当当地盖在飞来峰顶。

        飞来峰,从南面看,如帽如笠;从北面看,如棋如磨;从东看,如球如拳;从西看,则如牛眠虎卧。飞来峰的西部的石壁上,由于泉水的长期侵蚀,形成一块石鳞斑斑酷似“龙鳞”的斑块。细心的游客不难发现,那外围轮廓与我们现在安徽省地图的轮廓有着惊人的相似呢!你看那是淮河,那是长江……

        当来到宝月峰景观处,秦朗天微笑地介绍:

        “在飞来峰南面的是‘宝月峰’。峰顶东西有两个触角状的巧石,中间平坦一块方桌状的石板,两块巧石像两位老者各自向后微微倾斜,好一幅悠闲自得的神态----‘二仙对弈’;从东向西望,似一弯新月挂在蓝天----‘宝月’;而从东南方向西北观望又变成了‘金鸡唱晚’,真可谓移步换景,妙趣横生!东边,天蛙峰、丹砂峰、飞虎峰、佛子峰、迎真峰、石纽峰、麟角峰、覆盆峰、天狮峰等,群峰起伏,清秀挺拔……。”

        当来到天柱松景观处,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天池峰侧畔的悬崖之间,巍然屹立着一株高大的松树。它破顽石而生,依山崖而长;大有百折不挠、浩然磊落之气慨与风骨;只可远观、不得近亵;迎风霜而立,堪砥柱中流;颇有王者风范。莫看此松高不过5米,粗不过80公分,可据勘测它却有1500多年的历史。你看它完全生长在悬崖之上,寸土不沾,与石峥嵘。枝桠还粗壮强劲地向悬空面伸展,此势好像热情好客的天柱松。”

        当来到马祖庵景观处,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此处主要景点有:马祖庵、佛光寺、霹雳石、八戒念经、天书峰、天蛙峰、猪头石等。马祖庵苍竹遍野,茶树丛生,巨石罗列,奇峰连绵,悬流曲折。香子、屏风、石龙诸峰排列在前,天门、天蛙、降丹诸峰陈列稍后。马祖庵前有马祖洞,传为马祖道人歇脚静习之处,洞内有幽涧泉。出洞蹬道而上,右边一石如柱,傲立苍穹,其上有**四川军阀杨森题刻‘南天一柱’四字。再右为莲花洞(又称丹房),传为汉未方士左慈练丹之地。旁有大石一尊,占地一亩,浑圆色润,一线中开,上下匀齐,如切瓜果,俗称‘雷打石’。清人李云磷刻有‘混元霞雾’四字。马祖庵南边还有雪瀑崖,飞流直泻,煞是好看,声震十里,甚为壮观。”

        佛光寺:曾是唐代马祖道一禅师修行习静的山洞。五代时,当地山民就地建庵,世称马祖庵。明万历年间,神宗御赐藏经,诏赐马祖庵为佛光寺。后一度被焚,现存砖木瓦房十间,有部分佛像可供瞻仰。

        霹雳石:俗称雷打石,高约10米,浑圆苍黛,中开一裂缝,断面整齐,似刀削斧劈。石的北壁刻有“混元霹雳”四个一米见方的大字。八戒念经酷似猪八戒躺在山顶之上,口里念着经书,心里则想着美味佳肴。天书峰相传是左慈当年在山上炼丹喜获“天书”的地方。天蛙峰恰似一只青蛙朝天哇哇大叫,欲上青天之势。

        石刻文化

        “无山不石刻,有刻皆名山。”自古以来天柱山就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骚客文人、达官显宦纷至沓来。他们面对如此美景,挥毫泼墨,抒发内心的感慨,于是便留下了众多的石刻。从石牛古洞到马祖庵,从虎头崖到天柱之巅,从九井河畔到南天门,到处都是古圣先贤们的题刻,而这其中石牛古洞内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以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品位之高、年代之久而列各景区石刻之冠,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