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走进广西秀山柔水(四) (4 / 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章 走进广西秀山柔水(四) (4 / 8)
        洞中最显弥足珍贵的遗迹,当属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刻于石壁上的自画像,像高1.2米,神态自若,风度潇洒。值得一提的是,米芾还是最早画桂林山水的人,他于1074年来桂林,作画《阳朔山图》。千人锅和大铁钟进入公园时,可看见一口重5,000多斤的铸铁大钟,在公园的临江回廊的亭内,存放着一口重达1,000多公斤的大铁锅,据说能煮成担的米,供千人食用,因称之“千人锅”,这两件巨大的铸铁物,原置于清代的定粤寺中,后因定粤寺在抗战时期毁于战火,而移置于此。这两件遗物虽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雨剥蚀,但至今仍光整无缺,上面的纹饰和铭文也清晰可辨。

        继续前行,秦朗天一行便来到了试剑石景观处,于是便介绍起试剑石的传说来:

        试剑石位于洞中临江的东口,传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时与作乱犯境者在还珠洞中谈判,谈至僵局,马将军拔剑而起,剑光一闪,竟将巨大的石柱贴地削去寸余,对方为之色变,立刻答应退兵。“退多远?”“退一箭之地!”马援斩钉截铁地回答。对方自以为得计,二话没说便表示同意,并亲笔在箭杆上写下“箭落为界”的字样,伏波将军登上伏波山,只见他弓如满月,箭似流星,一箭射穿了三座山,直飞到作乱犯境者出发的地界才落下,对方见将军如此神勇,只好悻悻地退回了他们的老巢。其实,那条所谓的剑痕缝隙原来是石灰岩的岩层,水流沿着这个层面的裂隙冲刷溶蚀出一条缝隙,整个试剑石只是一根溶蚀残柱,如今它已无水的溶蚀作用,无法分解碳酸盐而产生新的沉淀,失去了继续生长的条件和环境,所以它将永远都是一块离地悬空的奇石。

        继续前行,便来到了千佛岩景观处,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信佛的人这回有福了。”

        千佛岩,在伏波山腹,与还珠洞相连。3层:上层南北长6米,东西宽7.4米,高12米,面积44平方米;中层距上层2.3米,宽与上层同;下层高2米,长20米,宽1.5米,面积50米。3层总面积约133平方米,可拾级盘旋而上。顶层刻有佛像36龛239尊,“千佛”极言其多,这里的造像,多为晚唐作品,面目清癯,体态温和,服饰简朴,刻工精细,有的还镌有“造像记”;“桂管监军使赐绯鱼袋宋伯康,大中六年九月二十六日镌”,距仿0余年,是宝贵的佛教艺术杰作,有很高的鉴赏和研究价值。

        离开千佛岩后,秦朗天一行又来到了水塔亭景观处。

        水塔亭在伏波山西半山腰。建于1954年,高约5米,面积10.5平方米。圆形、单檐、攒尖顶,立柱四周为坐登,亭外有平台,四面栏杆。亭的底部是广西师范大学的自来水蓄水池,亭建池上,设计精巧,供水,观景,装点江山,一亭多用。

        继续前行,秦朗天一行又来到了癸水亭景观处。

        癸水亭在伏波山北临水之处。金《广西通志》载:“宋范成大以古记‘癸水绕东城,永不见刀兵’,因作亭水上。”范成大职兼数十州,重任而与人民同心,建亭、赋诗,《癸水亭落成诗》有“愿挽江流接河汉,为君直北洗檐枪”句。癸水就是漓江。檐枪是彗星的别名,指战乱,亭早废了,但象征“和平与发展”的癸水亭以及诗人善良、崇高的品德,则长驻游人心中。

        继续前行,秦朗天一行来到了正夏堂景观处。

        正夏堂,据文献推断,为宋范成大建,堂址疑在伏波山西麓。伏波山还珠洞临水处,有睢阳杜易书、吴郡范成大立的“正夏堂”三个隶书大字的摩崖石刻,是宋刻精品之一。杜易与范交好,精书艺。范成大《鹿鸣宴诗》跋有“种桂正夏,进德二堂”句。范建正夏堂,杜书匾额其上,围刻洞壁以水,足见其珍。今堂废碑存,佐考古建筑之证。八桂堂在叠彩区伏波山西北八角塘一带。听涛阁上天然峭壁。

        继续前行,秦朗天一行便来到了八桂堂景观处。

        八桂堂,在叠彩区洑波山西北八角塘一带,宋广西经略安抚使程节于绍圣四年(1097)兴建,手植8株桂树其间,命名为八桂堂。堂处桂林三大名山之间,北枕叠彩,东南西南倚伏波和独秀峰,东傍漓江,且当时偏离市街,是“岁时栽盍提醪,口箫腰鼓,以游遨燕赏为事”的好地方,八桂堂是一组建筑群体,有“车骑乐舞”的广庭,有“迎曦”“待月”楼,塘中有洲,上有“熙春台”,水面上有“流桂泉”、“知鱼阁”。建成后对游人开放,“为一时盛游之地”。南宋有影响的几部著作,《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和文人题刻等都有记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