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五章 鸟瞰中原大地(四) (5 / 8)
当直升机飞到静应湖景观处上空,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静应湖(原名仙神湖),坐落在仙神河(谷)口,湖水资源来自仙神河流80华里的数千条大小壑沟。湖水碧蓝,波光粼粼,往北远望,隐约可见一条蓝色的弧线,由北而南顺山势曲弯延伸,被人们称百里峡谷的‘神龙’仙神河。”
当直升机飞到静应庙景观处上空,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建造于唐代,宋、元、明、清续修,为道教圣地,进深数百米,通阔近百米,前有五重门,其后有钟鼓楼,戏楼,东西九间阁,再后为明七暗九间的紫虚元君宝殿。北宋徽宗赐额‘静应庙’。”
当直升机飞到太平寺摩崖石刻景观处上空,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北魏时在此兴建寺院,开凿造像,称‘千佛岩’,隋唐时开窟造像达到鼎盛,五代及金、明、清等时期又摹刻金刚经、续造窟龛。现存三窟六龛,其中千佛洞尊尊佛像旁均刻有佛名。五代后晋的石刻莲花经、宋金的游人题记、明清的寺院遗址和二十多个碑刻,更可以欣赏到千佛洞这个珍贵的历史遗存。千佛洞洞口朝南,东西宽2.8米、南北深2.3米,高2米,弧形顶,洞壁上雕刻着1012尊佛身,姿态各异并个个都有佛名。千佛洞是我国佛教文化留下的珍贵的遗迹,被誉为豫北‘小龙门’。”
当直升机飞到沐涧寺景观处上空,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位于二仙庙北1公里处的仙神河西岸,沐涧寺坐北面南。唐贞观年间,皇爷鄂侯名僧肃然创建。本名果禅院。东西宽30米,进深百余米,面积4600多平方米,寺中保存有肃上人的禅房。前中后殿等建筑16座,后周及宋、金石经幢3座。沐涧寺门前有东西长40多米,南北宽20多米的平台,平台上林木茂盛,东侧立有36字狂草倒书碑。右侧立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的‘沐涧寺金桩前殿倒书碑记’及布施四通。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内有光绪十一年创修前后殿碑记一通。前殿左右有砖石洞扩哦式结构建筑,右曰‘桃花洞’。右柱上刻有明嘉靖二十三年建置题款。进入二级平台,正中有石造圣水亭,亭左立有明正统八年的‘重修沐涧寺并造像记’石碑一通,右有明朝天顺六年的‘重修圣水亭记’碑。中佛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石造纵劵顶,金柱为石造八角形柱,左右各有配殿。三级平台上有后佛殿等六座建筑,大殿左侧有一倒书碑,高约3米余,草书,明代著名书法家王铎所书,为石刻中的珍品。沐涧寺地处名山,环境幽美,泉出圣水,川流寺中,两侧竹树花卉荫合,其后高山雄峙。在其西南1.5公里处有西石瓮。西石瓮位于山涧之尽头,圆形,上小下打,游人至此,如在瓮中,故名。四周壁上,唐代以来有题记。在涧与仙神河交汇处,有鸣玉亭,道光五年记载:‘唐鸣玉亭,三大篆字,无年月,高四尺三寸,广一尺三寸,在河内沐涧山’。沐涧寺是自唐以来的佛道胜地,石刻题记犹多,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一处独具秀、幽风格的景点。1982年,沁阳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直升机飞到真谷寺景观处上空,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位于窄涧谷尽头。窄涧谷整个山体为石灰岩。往上看几乎是垂直的绝地,高达300米左右。俯视谷地为百米深,谷尽头有宽约50米的平坦地面。字隋清,乃至民国,窄涧谷一直是佛教、道教活动的中心。从隋代在此创建太平摩崖寺以后,随着朝代的更替,寺院也几经兴废,先后易名开化寺、真谷寺等。在这有限的空间内,留下了众多的佛教以及,隋唐时期的摩崖和石窟像,五代后晋的石刻莲花金、宋金的游人题记、明清的寺院遗址及二十余通碑刻,《河内县志》记载此地,‘城西十里,亦名元谷,今名真谷寺。’窄涧谷只要的佛教遗物是沿着山壁的摩崖造像和石窟造像,计有想龛6个,未成龛2个,千佛洞1个,石窟2个,造像题记8处,摩崖刻经1处。主要是隋唐时代的作品。亦有几处宋、金、元时期的游人题记,其中价值最高的遗物当属千佛洞和线刻佛塔。道教遗物较少。道教上清派创始人魏华存(二仙奶奶)修道之处,始建于唐代,宋、元、明、清续修。据记载唐李渊、李世民下诏敕建,宋徽宗赐名‘静应庙’。静应庙牌坊刻工精细,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尤其是倒龙抱柱石,更是古建筑石雕艺术作品中极为罕见的珍品。”
当直升机飞到西石瓮景观处上空,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西石翁位于静应庙西,阳洛山沐涧流域尽头,山体数百米高,分别从北、西、南倾斜直压而下,中心收腹,形成上阂、下砌、形如翁腹的大石翁,是仙神谷最大的天瀑奇景(季节性)。”
当直升机飞到十里画廊景观处,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十里画廊廊长5公里,峡谷两岸林木葱茏,野花飘香;奇峰异石、千姿百态、象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流传着‘人游山峡里,宛如画图中’等佳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