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1 / 4)
        从华北平原向西,越过太行山,接壤着黄土高原。太行山脉像一道南北伫立的屏障,将东西两处高低不平的地域隔离开来,缓冲了高低落差。山川地形虽不比蜀道难,却也有得几分崎岖。在这古老神奇之地,发源着不少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等古老传说均源自太行山区。独特的地形地势也让太行山成为了革命老区。抗战期间的太行山上,活跃着无数革命志士……

        两省接壤处,太行山区的灵川市从明朝洪武年间才有了人烟。一位诗人游过见这山间景观,不由发出感叹,作诗曰:东去慕朝景,西望黄霞夕。北川南岭渡,灵秀川月潜。题名灵秀之川。这里也就有了灵秀山川的美誉。随着人口的聚集,明朝皇帝在此设立了行政区,将人口最集中的地方设立了县,取名灵川县,这名字的由来大概就与这诗有关吧。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灵川县才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名为灵川市。

        灵川市地处东西和南北走向的两条大川道的交汇处,四周山川环绕,连绵不绝。金水河是灵川母河,由西川道流经灵川市注入东川道,并继续向东滚滚流去。金水大桥自灵川建立之初就架在了金水河之上,将大河南北两地紧密地联系起来,贯通了南北两川。几百年的重建翻修使金水大桥日新月异。迄至今时,金水大桥已成为灵川市中心地带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行政规划上,灵川分为七个区,第一区就是灵川市中心,第二、三、四区为灵川市各郊区,而第五、六、七区就是离市中心较偏远的深山老林了。除了第一区以外,各个区人们的姓氏基本上都是一家独大、小聚成林。就如第五区以张姓为主,第六区主夏姓,并掺杂着其他姓氏。

        这是1983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山林树叶未落,秋风还未吹尽刚刚过去的夏日里的热闹,便感到了秋意的来临。在第六区的长乡村的北路边,传来了接连不断的铁器敲击的隆隆声。在这路边的一个用碎石混黄泥土盖起的草房子里,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后生手拿铁锤,极速卖力地打着一旁中年人刚从火炉里捡出来的烧红的铁块。就这一会儿功夫,要打的铁器就得基本成型,如若不然,按老师傅的脾气,非得夹起红铁块往后生身上烫。

        就这样打了几个来回,炉火将近熄灭,时间也到了晌午。老师傅用粗狂的嗓门吼道:“行,先到这儿吧!”说罢,取出旱烟锅伸进旱烟袋里舀满了旱烟,用夹铁块的长铁夹子夹起一块杏般大小的将熄未熄的煤块,放到锅头上,把锅头里的旱烟吸着,扔下夹子就到一旁歇息去了。就这一会儿功夫,年轻后生已经离开了草房子,来到了村北路大道上,向南边的长乡村走去。

        年轻后生走近北村口便远远望见迎面而来人影,这人影霎时就到了跟前,年轻后生认出了这人。

        这后生的爷爷在家排行老大,有俩弟弟,这人就是老二的外孙,比自己大个七八岁,算是堂兄。后生的二爷爷家的大女儿,也就是这后生的姑姑是嫁到长乡村的,跟前这人就是这位姑姑的儿子。

        “呀,这不是继生哥!”后生惊讶道。

        “你是哪个?”这人疑问道。

        “我季民,你不认得俺啦?小时候你还经常和俺耍哩!”

        “季民?我知道啦,你是老秋生家的,你是老几?”

        “俺老三!”

        “老三都这么大啦,我还真差点没认出来,你在这儿干啥哩?”这人捏了捏后生的肩膀问道。

        “俺跟着俺二舅学打铁哩,想当个铁匠。”后生恭敬的回答道。

        “你二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